邮编:100039
电话:(010)57976165/6104
传真:(010)68228767
E-mail:cadem2006@sina.com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月刊 2006年7月创刊 第6卷 第11期 2011年11月20日出版
论著 | |
次生核化灾害的医学应急救援 | 杨丽梅 赵艳梅 李倩等(919) |
武警卫勤应急保障分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于宝国 单学娴 韦薇等(922) |
新型生物创伤敷料的制备与研究 | 江涛 刘兴太 张国权等(925) |
紧急医学救援中无线网络的组建和应用 | 孙纳新 胡国瑾 赵鑫等(930) |
武警官兵在处置突发事件行动中伤病发生状况研究 | 刘淑红 胡役兰 胡国瑾(933) |
武警部队历次洪灾救援中官兵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的回顾性分析 | 陈敏 胡役兰 刘淑红(936)) |
军事防护医学学科建设初探 | 赵艳梅 王增田 杨丽梅(939) |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医学救援队员有氧能力的影响 | 张敏 刘冠男 常震等(943) |
武警某部新兵军事训练前后NK细胞活性和T 细胞转化功能测定 | 叶路 贺智 李覃等(946) |
长期军事训练对氧化应激水平和DNA损伤的影响 | 彭朋 薄海 张磊等(948) |
消防新兵体能训练胫骨前区康复治疗系统效果研究 | 何敬和 刘冠男 常震等(951) |
某军队院校干部体重分布及其与多个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 | 赵明亮 胡役兰 胡国瑾等(953) |
武警部队卫生队外科手术能力研究 | 王心 张磊 殷昌生等(956) |
复合性颅脑创伤的诊疗分析 | 赵永刚 杨大祥 吕芙蓉等(958) |
呼吸机在重症哮喘救治中的疗效分析 | 郭建梅 滕煜 赵玉娟等(960) |
培养救援医学学员医学科普实践能力的意义及途径探讨 | 韩景田 李海生 贺智等(963) |
84 例民航旅客猝死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 刘兆祺 张凤岭 李宗浩(967) |
敦煌莫高窟《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救诸劳损病方》急救探析 | 王晖 刘静 郝石磊等(969) |
心率在武警救援队员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 贺智 彭朋 张磊(972) |
特稿 | |
2011 年中国·国际第九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研讨会暨应急救援装备展示纪实 | 本刊编辑部(974) |
医学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 | |
基于救援医学专业学员成立医学救援队的实践 | 陈振锋 王增田 臧照辉等(976) |
应急医学救援疲劳及其积极性恢复方法 | 常震 刘冠男 何敬和(978) |
突发灾害事件医学应急救援中的麻醉药材保障 | 陈宁 赵艳梅 马登文等(980) |
模拟教学方法在灾害医学救援培训中的应用 | 韦薇 沈爱华 于宝国等(982) |
提高救援队员抗眩晕能力的探讨 | 张建辉 张磊 董宏伟等(984) |
在救援医学专业动物实验教学中强化医学救援的理念 | 周连生 窦贺荣 曲爱娜等(986) |
武警部队新型机动卫勤分队建设浅谈 | 周矛欣 李昱(988) |
教育与培训 | |
结合救援医学专业特点解剖学教学的新思考 | 董化江 罗悦晨 徐健等(990) |
救援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特色化教改探究 | 龚燕华 王瑞珉 姚丽等(991) |
救援医学专业设置“急救病理生理学”课程的实践探索 | 孟祥艳 宋立新 何瑞波等(993) |
救援医学专业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 | 牛秀珑 王越 肖颖等(995) |
“保持型双语教学”在救援医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 李覃 贺智 叶路等(997) |
救援医学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新教学方法的探索 | 葛新 张晓雷 毛立群等(999) |
浸入式语言教学模式在救援医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杨天资 邵明 胡平等(1001) |
综述 | |
救援化学教学中结构与毒理相关性的研究 | 朱辉 张庆云 李蓉等(1003) |
临床经验交流 | |
718 例中毒住院患者临床分析 | 王颖 陈志军 温剑(1006) |
急性二甲基甲酰胺中毒一例 | 王春燕 张静 赵伟(1008) |
彩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 黄建新 毛积分 王岩等(1009) |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地震挤压伤救治中的应用 | 王伟 李覃 李辉等(1010) |
一例心前区叩击转复心室纤颤的临床分析 | 王彧姣 孙鲲 郭晓东等(1013) |
急救护理 | |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 | 周雅梅 滕煜(1014) |
一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切除术加牵引成骨术的护理 | 杨玉凤 郭苗(1016) |
一例口底微动脉瘤出血的护理效果观察 | 王文妍 刘燕 郑娇等(1017) |
消息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 年征订启事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辑部(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