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评 |
| |
| 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思考与启示 |
陈贤义(193) |
| 我国心肺复苏(CPR)技术亟需现代化、规范化及法制化——写在《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发表之前 |
李宗浩钱方毅(353) |
| 直面灾害——医学救援的时代特征与历史重任 |
李宗浩(833) |
| 提升我国矿山医疗救护能力的重要举措 |
王明晓(929) |
| |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专栏 |
| |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356) |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续一 |
| 成人基本生命支持(BLS)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449) |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续二 |
| 高级生命支持(ACLS)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545) |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续三 |
| 复苏后监护与器官功能支持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641) |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续四 |
| 小儿心脏骤停与复苏 |
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学术委员会编写(737) |
| 提升我国矿山医疗救护能力的重要举措 |
王明晓(929) |
| |
| 专家论坛 |
| |
| 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放射科恢复重建有关问题探讨 |
刘长安(65) |
| 汶川地震伤员的分级救治阶梯与卫勤自我保障 |
梁华平王正国(129) |
| 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
闪淳昌(257) |
| 中国应对流感大流行的策略和措施 |
施国庆曾光(358) |
| 群体性突发化学中毒的院内救治 |
张锡刚王浩春刘素刚等(361) |
| 心脑复苏 |
钱方毅李宗浩(455) |
| 社会安全事件中的医学救援——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应急处置实践 |
李宗浩郑静晨侯世科等(550) |
| 奥运会运动应激损伤 |
赵晓东(645) |
| 核辐射应急工作人员的防护 |
刘长安陈尔东李小娟(744) |
| 急诊诊断不明患者的最后一项鉴别诊断:急性中毒 |
孟庆义(747) |
| 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工作 |
闪淳昌(835) |
| 完善机制提高能力促进医学救援科学发展 |
陈贤义(930) |
| 2009 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风险评估 |
高星刘瑶瑶孙力(932) |
| 新闻报道和传播在紧急救援中的作用 |
马胜荣(936) |
| |
| 社会安全事件医学救援·论著 |
| |
| 乌鲁木齐“7·5”事件院内救治伤员216例组织与管理工作分析 |
黄友英黄海斌刘红霞(552) |
| 乌鲁木齐“7·5”事件现场医学救援实践 |
周鹏贾志军王晓静(556) |
| 创伤指数在乌鲁木齐“7·5”事件救治中的应用分析 |
薛克栋黄友英(558) |
| 乌鲁木齐“7·5”事件75例伤员早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
陈俊逾李海宏侯克梅(560) |
| |
| 论著 |
| |
| 综合性医院急诊科应对大型地震灾害的策略探讨 |
梁隆斌高宏光徐尚刚等(1) |
| 特大地震灾害医疗应急救援的思考 |
凌永辉(4) |
|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中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的ICU综合征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 |
吴向东张久之万献尧(7) |
| 聚醚酯类抗生素盐霉素中毒的诊治 |
张锡刚王浩春刘鹏等(10) |
|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血小板的影响 |
归咏刚姚咏明柴艳芬(13) |
| 三聚氰胺所致婴幼儿肾脏改变:142例分析 |
余永珍黄佳(17) |
| 120指挥调度系统在地震灾害医疗救援中的作用 |
李东曲于成王野等(20) |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半卧位及俯卧位通气时血流动力学和肺顺应性的变化 |
杨秀洁卜会驹林小茂等(24) |
| 腹部实质脏器外伤出血超声造影介入治疗的急救护理 |
潘菲刘钰赵卫燕等(27) |
| 肺复张操作联合震动排痰对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影响的临床研究 |
黄琴红许红阳何茗芳等(30) |
| 武警某部队极重体力劳动者营养状况分析 |
孟斌高宏生王心等(33) |
| XW—肢体创伤固定器在突发灾害救援中的效果分析 |
徐相瑞毛宇庆(36) |
| 汶川地震致头皮伤口感染细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
刘家刚杨朝华李国平等(68) |
| 四川省绵阳市地震灾区临时安置点居民健康教育状况及需求 |
聂雪琼李英华钱玲等(71) |
| 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救治:附50例 |
骆剑敏金柏军游斌权等(74) |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对人T淋巴细胞功能性极化的调节作用 |
江梦溪姚咏明黄立锋等(77) |
| 活性炭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敌敌畏中毒的实验研究 |
汤雪萍张锡刚何跃忠(81) |
|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兔复苏效果的比较 |
顾彩虹王立祥梁立武等(85) |
| 脾破裂伤86例诊治探讨 |
刘芸张海生(88) |
| 乌司他丁在保护心肺复苏患者重要脏器中的意义:131例临床分析 |
黄渊旭刘继海谢桂安等(91) |
| 丹参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栓素A2/前列腺环素平衡和白介素-6、白介素-8水平的影响 |
陈雪秋应荣培颜晓潭(94) |
| 梅毒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
李冬梅贺美玲刘艳杰等(98) |
| 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肺复苏中的应用:192 例分析 |
张万里项公强张孚贺等(101) |
| 汶川地震中挤压综合征合并感染临床分析 |
陈肖蕾胡章学陶冶等(131) |
| 地震灾害中颅脑损伤的救治 |
刘伦波唐运涛陈宏刚等(134) |
| 地震后灾民主要疾病就诊状况分析 |
陈瑞珊吴寿岭刘业强等(136) |
| 突发大地震时的血液保障应急处置 |
沈小燕陈梅(138) |
| 汶川大地震后医疗应急救实施分析 |
刘天虎张肃川范世琼等(140) |
| 大连急性中毒1782例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刘永华王心杰夏晓虹(142) |
| 577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救治分析 |
张健蒋小燕李贝等(146) |
|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大出血中的临床应用:35例分析 |
包香香林峰钱旭芳等(148) |
| 胺碘酮治疗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 |
杨淑芳秦俭王晶(151) |
| 经皮气管切开术在急诊科危重病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
邱俏檬李贺卢中秋等(153) |
| 抗感染静脉导管在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研究 |
金科许红阳杨挺等(155) |
| 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风险因素:111例分析 |
任娥王选锭(158) |
| 小剂量乌司他丁对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张思泉潘万能张清华等(161) |
| 药物临床试验免费用药、检查流程的设计与应用 |
李斌娄晓同李家兰等(164) |
|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医疗卫生服务秩序恢复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 |
陈文华沈骥颜丙约等(194) |
| 汶川地震四川省卫生应急救援及反思 |
沈骥苏林(197) |
| 汶川地震四川灾区的医学救援及救援医学发展探讨 |
代小舟沈骥赵万华等(201) |
| 浅论“5·12”汶川地震直升飞机大批量转运伤病员的医疗管理 |
胡海唐时元蒋臻等(206) |
| 从汶川地震灾区疾病谱构成规律分析医疗救援队的组配变化 |
韩志海王海威钱阳明等(209) |
| 205例“5·12”地震骨折患者的安全转运 |
张晓霞徐蓓蓓刘珊等(212) |
| 超敏C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病情预测的应用:116例伴或不伴脓毒症的肺炎患者分析 |
许子彬吴浩龙会宝等(214) |
| 基因重组人脑钠肽对心脏手术后心力衰竭的疗效:104例患者的临床观察 |
赵顺英陈甬安王琼等(217) |
|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
任添华张初吉于东明等(220) |
|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表达的影响 |
陶福正潘曦明陈洁等(223) |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药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及对策 |
黄劼曹伟中黄冰(227) |
| 复发性多软骨炎12例临床分析 |
张洪波张国强(229) |
| 12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救治分析 |
贺晓艳邱俏檬卢中秋等(231) |
| 兰州市25992例院外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 |
牛天平曹云华王兴权等(234) |
| 急诊科病房分离病原菌及细菌耐药性的临床分析 |
费敏蔡文伟袁永生等(237) |
| 经阴道超声动态观察对不典型异位妊娠的临床诊断价值 |
蔡雪阳陈吴凤夏苗苗等(240) |
| 中国医学救援的进程与实践 |
李宗浩(259) |
| 中国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应急救援中的作用 |
苏菊香(263) |
| 四川地震伤员康复措施与成效分析 |
赵万华李元峰潘福琼等(266) |
| 地震灾后早期伤员现场救治:5250例汶川地震伤员分析 |
刘洲王晋川辜玉刚等(270) |
| 5·12汶川大地震后颅脑损伤的救治 |
杨朝华李国平刘家刚等(273) |
| 汶川地震紧急救援开创院内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 |
李明凤蒋耀文邹利群等(275) |
| 丙酮酸乙酯对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谭向龙王世斌姚咏明等(278) |
| 人高致病性禽流感大流行感染情况模拟研究 |
贺智高宏生刘淑红等(281) |
| 大剂量氨溴索联合气管镜治疗高位截瘫患者肺部感染临床研究 |
康红军宋青周飞虎等(285) |
| 胸腔闭式引流致复张性肺水肿的防治 |
杨帆白祥军刘开俊等(288) |
| 猝死抢救182例临床分析 |
刘挺刘家炜刘文海等(291) |
| 黄芪注射液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血清中CK-MB和CTNT动态变化的影响 |
吴孟章熊光仲(294) |
| ICU机械通气患者胃管置入新方法的研究 |
韩淑贞张利岩公静等(297) |
| 恶性胸膜间皮瘤病例报告和分析 |
林连君王禹川刘新民(301) |
| 高血糖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预后的影响 |
张山红张洪波顾承东等(304) |
| 外伤性肾破裂15例临床诊治分析 |
呼啸黄伟龙陈锋(306) |
| 异位妊娠破裂出血性休克42例急诊救治分析 |
陶素萍黄冰金秀凤等(309) |
| 重症监护病房革兰氏阴性菌院内感染:217例分析 |
陈细秀潘景业方振红等(311) |
| 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与临床诊治分析 |
郑悦亮蔡文伟陈欣(314) |
| 深静脉穿刺包在改良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效果评价 |
李建国马爱民张少华等(317) |
| 奥运会篮球赛事观众医疗站就诊患者特点分析 |
储成兵崔赓黎檀实(320) |
| 急救模拟培训对提高急诊科护士急救技能的作用 |
杨凯平陈晓光乔翠英等(322) |
| 国内地首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应对成效分析 |
沈骥颜丙约王正荣等(365) |
| 甲型H1N1流感疑似病例确诊前的处置:一例分析 |
杜金赞于开今陈晓阳等(369) |
| 人间禽流感流行防控影响因素分析 |
刘淑红雷志勇吴志东等(371) |
| 参附注射液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
马继红张近波潘景业等(374) |
| 血清S100蛋白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严重程度中的意义 |
陈吉威(377) |
| 血必净防治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
吴向东张久之万献尧等(381) |
| 妊娠期阴道、宫颈微生态的评价 |
张咏梅李亚里王力娜等(384) |
| 应用ROC曲线评价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
司一民李欣刘勉等(388) |
| 汶川余震致伤患者伤情特征与分析 |
彭城孙天胜(391) |
| 急诊输尿管硬镜下微创方法治疗尿路结石所致梗阻238例报告 |
袁超英海拉提刘珩等(394) |
| 早期床旁紧急血液灌流在急性中毒一体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韩文斌张久红牛江平等(397) |
| 汶川地震后华西医院调整急救空间的实践分析 |
张建成蒋耀文高宏光等(401) |
| 云南突发事件的特点:2007年云南19次突发事件的回顾性分析 |
普丽芬肖力屏(405) |
| 覆膜支架腔内隔离术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护理研究 |
孟荣英金海英荆丽敏等(408) |
| 不典型川琦氏病28例临床分析 |
沈科(411) |
| 汶川威绵片区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的实施与思考 |
袁正泉霍东辉王勇等(413) |
| 地震救援后施救者的心理状况分析 |
史宇郑静晨张振文等(416) |
| 汶川大地震伤员信息资料收集与管理 |
邹利群张建成蒋耀文等(418) |
| 蜈黛软膏防治鼻咽癌放疗所致放射性皮炎的效果 |
王莹(421) |
| 术前访视对电子气管镜检查患者焦虑的影响 |
焦宏彬赵晓巍马洪杰等(424) |
| 心脏支持系统联合亚低温模式在救治心源性猝死中的应用 |
赵成秀李彤段大为等(460) |
| 血必净对HSP70 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的影响 |
李润玖张彧(463) |
| 高原野战增压帐篷对急进高原健康人心电图的影响 |
杨贵荣王立祥李春伶等(466) |
| 急性挤压伤患者机体组织瘀血的分析与研究 |
马雪柏蒋晓芳(468) |
| 急性百草枯中毒时心肌酶学及心电图QT离散度变化分析 |
毕宝林张吉新洪刚等(471) |
| 驻马店市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 |
路闯潘更毅李颖等(473) |
| 急诊376 例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分析 |
王雪薇赵丽张海峰(475) |
| 311例地震伤员空中转运的护理 |
孙瑛李东文王玲(478) |
| 序贯性血液净化联合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治疗重度有机磷中毒:38例疗效观察 |
刘卫国徐维明(481) |
| 原位肝移植术后新发肿瘤三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王旭陈虹王乐天等(484) |
| 中国汶川地震后北川曲山镇疾病谱分析 |
魏洪伟冯建忠王海霞等(487) |
| 泉州市急救网络在第六届全国农运会医疗保障服务中的作用探讨 |
洪建芳邱家祯林建功等(490) |
| 武汉市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
闫杰霍军(493) |
| 盐酸戊乙奎醚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发生中间综合征的影响 |
卿国忠周小和罗习英等(496) |
| 门脉高压脾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围手术期影响因素:115例单因素分析 |
张思泉潘万能张清华等(498) |
| 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临床分析及预防 |
刘挺陈秀峰刘文海等(501) |
| 汶川地震灾民89 例住院期间心理评估和干预 |
陈小珍禹海航季蕴星等(504) |
| 健康传播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作用 |
马昱(507) |
| 社会化服务后食堂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和行为调查分析 |
郝建军胡役兰刘淑红等(510) |
| 2002年~2008年中国灾害医学救援论文产出的计量分析 |
尤伟杰李小萍张萍等(563) |
| 小剂量肝素在心脏骤停复苏成功后应用的临床研究 |
周景霞王建祥程瑞年等(566) |
| 建立消防医疗救助体系的探讨 |
林炜栋陈向芳陆树良(569) |
| 北京市120 急救网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 |
陈辉张进军李航(573) |
| 2008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应急医疗保障的探讨 |
刘亚华侯世科王立祥等(576) |
| 乳酸清除率评估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预后的临床研究 |
明自强俞林明吕银祥等(579) |
| 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院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
杨铁城于东明任添华(581) |
| 18FDGPE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
张驰蒲朝煜韩青(584) |
| 成年人创伤性窒息的救治体会(附5 例报告) |
刘枫陈栋玉姚乃修(587) |
| 氟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
李卉曹力王梅康等(589) |
|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管理 |
伊丽莎陈细秀李文玉等(591) |
| 汶川大地震绵阳九洲体育馆灾民临时安置点的卫生问题与应急处置 |
丰纪明舒芬周建蓉等(594) |
| 院外院内无缝隙链接对院外重度颅脑损伤急救关系的探讨 |
邵小颖李金年刘向(598) |
| 综合性医院执行抗震救灾任务的实践研究 |
张麟张帆郭甲等(601) |
| 城乡结合部院外急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上海市宝山区医疗急救中心院外急救18349例分析 |
邱勇裘承清(604) |
| 北川县擂鼓镇地震后门诊患者伤病情况分析 |
梁明林军周润海等(607) |
| 地震伤员中挤压综合征的医院内早期救治:汶川震区13 例分析 |
彭加英蒋涛王婷(609) |
| 第29届奥运会柔道场馆医疗实践与分析 |
胥雪冬张永珍(612) |
| 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医学救援实践与风险评估 |
李宗浩高星曹玉景等(647) |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特点及急诊介入治疗预后分析 |
王国宏陈波路亚枫等(651) |
| 脑外伤患者入院时心肌肌钙蛋白I 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
孙凌凌(653) |
| 北京食用含三聚氰胺婴幼儿配方奶粉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筛查、诊断与应对工作模式 |
孙力金春华(656) |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血清胆碱酯酶、前白蛋白变化及预后的关系 |
莫武桂韦蓉佘尚扬等(662) |
| 2005年巴基斯坦地震伤员创面回顾性分析 |
白晓东侯世科刘贤华(665) |
| 复方912注射液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动物模型氧代谢的影响 |
牛驰任添华任爱民等(667) |
| 20例汶川地震截肢伤员生命质量调查分析 |
侯晓玲陈忠兰宁宁(670) |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炎性反应、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王爱田高景利李晓岚等(674) |
| 酚妥拉明院外抢救重度支气管哮喘伴肺心病和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
黄永森战维芹刘妮(677) |
| 四川汶川地震伤员救治中院内医疗资源的配置 |
毕玉田蔺武军程晓斌(679) |
| 参与抗震救灾的一线科室外援与本土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 |
申文武黄霞龚姝等(682) |
| 经皮扩张与传统开放气管切开技术在急救中的应用与护理 |
叶丹茹范栩妃邱雯慧等(685) |
| 地震伤员的二线医院续治:41例分析 |
李公伦易晓阳董贵安等(688) |
| 超声检查在地震伤员救治分诊中的价值 |
邓旦陈重廖明松等(690) |
| 高原低氧应激对兔器官组织损害的病理变化 |
马全福袁延年张永青等(750) |
| 盐酸戊乙奎醚对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 |
吴晓静王伶俐夏中元(753) |
| 深圳市2002年~2004年67家急救网络医院急诊科死亡患者救治分析 |
梁实江捍平许四虎等(757) |
| 心肺脑复苏成败相关因素初探 |
王家燕李智鹃叶健晓(761) |
| 依达拉奉对外伤性脑出血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 |
杨国强轩爱军(764) |
| 呼吸机在脑出血并发中枢性呼吸衰竭救治中的疗效分析 |
郑阿迈杨少芳高旭海等(766) |
| 经皮肝穿胆管引流术治疗急性阻塞性化脓性胆管炎26例临床分析 |
叶智宾沈熙如(768) |
| 2007年和2008年北京天坛医院痰细菌培养及其药敏结果比较 |
袁靖韩青于东明(771) |
| 兰州市120 急救网络资源调查与分析 |
李自力滕贵明郭豫学等(774) |
| 急诊监护室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家属对于心肺复苏的认知及态度 |
徐玢张龙友俞芃等(778) |
| 鼻咽管引导法置入胃管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
宋君俞继芳方振红等(781) |
| 地震灾区野战医院门急诊感染管理与控制 |
王永坤刘钰(783) |
| 汶川地震期间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地震认知及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李继平黄霞龚姝(786) |
| 新增120 急救人员急救能力的分析 |
李钦云田玉英卞清涛等(789) |
| 军事医学救援在我国灾害救援中的作用地位 |
黄显凯朱渝军(840) |
| 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A冲击治疗对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的早期干预研究 |
张锡刚汤雪萍刘鹏等(844) |
| 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机械通气治疗与延迟治疗的研究 |
刘永华胡叶张芝晶(847) |
| 高原低氧应激和适应过程中人群症状反应分析 |
袁延年马全福常开齐等(851) |
|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 |
张建中(854) |
| 急诊医学在“三防”救援中的作用 |
郑华(857) |
| 北京120新增65个急救站奥运期间运行效果分析 |
于海玲关金保王亚东(860) |
| 急性菜豆角中毒35例临床分析 |
栗克敏(863) |
| 急性监护病房128例机械通气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
薛晓艳朱继红(865) |
| 气囊压迫与纱布填塞在院外急救产后大出血疗效比较 |
胡平徐丹白祥军(868) |
| 缩短确定性治疗前时间在严重交通伤救治中的作用 |
张美媛张金海周仲浩等(871) |
| 他汀类药物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 |
涂家红关岚刘妍等(874) |
|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比伐卢定的全血激活凝固时间监测及护理 |
陈秀清董逢泉林芳等(878) |
| 北京市院外急救队伍现况分析 |
刘巍杨世兵刘威等(881) |
| 急诊监护室重症脑卒中患者家属对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的态度和看法 |
袁靖徐玢于东明(884) |
| 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
马建英陆霞谭宏(887) |
| 加强体系建设,完善预案,提高医疗救护能力应对矿山灾难—鹤岗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快速反应救治煤矿特大群体伤害 |
张斌左兆福潘晓文等(938) |
| 鹤矿集团“11·21”矿难中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分析 |
左兆福张斌施守敏等(941) |
| 动脉血气分析对早期脓毒性休克的评价意义:对经过盲肠结扎剪切建立的大鼠模型的观察 |
黄敏李文强魏捷等(943) |
| 高原野战增压帐篷对急进高原健康人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睡眠的影响 |
刘亚华王立祥李春伶等(946) |
| 脑利钠肽在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白红颖(949) |
| 广西二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能力现状研究 |
秦岭杨克敌何敏(951) |
| 基层医院如何规范院外急救程序的探讨 |
刘红丽邓庆中汪兴玲等(954) |
| 汶川地震伤员的大规模转运 |
李斗万立东(958) |
| 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综合病房向专科病房迅速转型的护理管理 |
刘俐朱红刘逸文等(960) |
| 不同海拔地区部队官兵心理卫生状况分析 |
袁延年马全福常开齐(962) |
| 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救治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
王允野梁文胜刘伟恒等(965) |
| 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式接骨板治疗前臂双骨折 |
吴伟中徐瑞生吴洁石等(969) |
| 新鲜冰冻血浆及凝血酶原复合物治疗急性创伤失血继发凝血功能异常时的需要量:28 例分析 |
黄锡通郑文飞林俊亮等(972) |
| 超级强台风袭击的紧急医疗救援 |
钟炳图王朝森陈学秀等(975) |
| |
| 复苏与心血管急救 |
|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四) |
| 新生儿复苏 |
郑成中尹小梅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104) |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一)? |
钱方毅(242) |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二)? |
钱方毅(324) |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三)? |
钱方毅(427) |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四)? |
钱方毅(513) |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五)? |
钱方毅(615) |
| 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现代观点(六)? |
钱方毅(693) |
| |
| 医学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 |
| |
| 试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的科学决策 |
乔莉(38) |
| 深圳市急救网络院外急救质量考核的设计与组织 |
梁实贾清旺赵小斐等(40) |
| 模拟院外急救场景进行技能培训的探讨 |
张晓凡王林汪淑萍(43) |
| 市级急救预案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
谭勇培陈铭(45) |
| 急救通讯指挥系统再开发与院外急救中的应用 |
黄春红熊国平刘骞(46) |
| 浅谈减少急诊医疗纠纷的举措 |
曲琦段建国金海英(48) |
| 应急医学救援时现场安全的探讨 |
王鑫鑫孟庆义(108) |
| 院外急救车载医疗物资管理体会 |
周俊杰(110) |
| 急救中心消洗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
邵海忠(112) |
| 县(市)级急救医疗站规范管理的实践和思考 |
徐向东陈春涛(167) |
| 浅谈院外急救中防范医疗纠纷相关制度的应用 |
宋因力(169) |
| 城市发展过程中院外急救模式变换的探讨 |
徐巧君孙亚群(171) |
| 加强急诊科建设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重要性 |
王洪江李剑(173) |
| 大批灾害伤员救治中医院“大带小”联合救治模式初探 |
杨银全刘峰景秀京(245) |
| 浅谈卫勤应急保障训练中医疗模块演练 |
曹力杨佚刘庆等(246) |
| 东盟10国与中日韩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灾难救援卫勤演示的组训与体会 |
徐冬梅刘爱国张宇辉等(327) |
| 论危机管理在灾害医疗救援中的应用 |
王映珍王世文郭豫学等(329) |
| 医院船与海上医学救援 |
王立秋陈永鹏钱阳明(封三) |
| 影响应急医学救援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
刘庆郑静晨侯世科(431) |
| 临床工程人员参与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的应急医疗物资调配管理办法和建议 |
王溪吴大勇(433) |
|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分析 |
邓莘李自力郭豫学等(516) |
| 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部队战救技术训练的要求探讨 |
窦学书赵晓东(518) |
| 医院灾害脆弱性的相关因素 |
辛衍涛(618) |
| 院外急救病历书写难点及对策分析 |
钱丽新(621) |
| 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探讨 |
周建丽程乃俊谢祥红等(623) |
| 北京急救中心第29届奥运会院外医疗急救保障的工作回顾 |
万立东蒋小燕李宗浩(697) |
|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属地化管理 |
朱智明王海威田海涛等(699) |
| 抗震救灾部队临时宿营地卫生防疫的主要做法 |
王东川(701) |
| 急诊急救从业人员心理应激反应及心理干预 |
昝强刘波李宁等(702) |
| 大批量地震伤早期救治的若干问题探讨 |
陈力勇(791) |
| 综合医院急救绿色通道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探讨 |
刘勇卢一郡(793) |
| 浅谈急救车辆的管理与交通事故的预防 |
姬成刚(796) |
| 浅谈如何提高120指挥调度能力 |
简雪莲高玲(798) |
| 前馈控制在院外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
陶秀萍(800) |
| 地震伤员医疗后送体系的构建 |
陈光伟郑然李潇潇(890) |
| 县级医院办公室办公自动化探索 |
苟正先(892) |
| 应急联动对院外急救工作的影响 |
杜成芬黄宇飞(893) |
| 大冬会医疗保障期间院外与院内无缝隙链接启示及探讨 |
孙鹏(895) |
| 美国护士参与救援工作现状及对我国护理救援工作的启示 |
肖美莲陶新陆丁四清(978) |
| “5·12”四川汶川地震部队卫生防疫工作分析 |
张卫建(981) |
| 昆山市紧急救援模式的建立和运行管理 |
张立庆(983) |
| 急救中心建设发展面临的形势和对策 |
樊辉李开涛李金年(986) |
| |
| 灾害医学研究 |
| |
| 灾害与灾害医学 |
陈力杨喜珍赵炜等(625) |
| 综合性医院在制定灾害响应计划中的策略 |
马劲夫陈力王鑫鑫等(705) |
| 灾难救援中的复杂人道主义急救 |
舒茶良陈力马劲夫等(802) |
| 空难救援的特点与灾害医学分析 |
赵梅花陈力李蓓等(896) |
| 美国护士参与救援工作现状及对我国护理救援工作的启示 |
肖美莲陶新陆丁四清(978) |
| |
| 临床经验交流 |
| |
|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抢救急性中毒致呼吸衰竭:附98例分析 |
邓春发骆黎(57) |
|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抢救危重大咯血33例报告 |
呼建民王述莲(58) |
| 低蛋白血症对地震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
邓丽静蒲红康焰(119) |
| 应用奥硝唑致双硫仑样反应16 例治疗体会 |
刘永旺樊恩雷郜建新(120) |
| 新生儿水疗室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
王红张文媛梁秀丽等(122) |
| 大地震伤病员的早期心理干预 |
胥云霞段劲峰(123) |
| 喉上神经的解剖和上颈椎显露 |
邱华平徐瑞生吴洁石等(125) |
| 血小板在脓毒症并发脑梗死中的作用:三例报告 |
王立秋林朱森(179) |
| 危重症患者胃肠功能衰竭的防治体会 |
王静飞黄善灶(181) |
| 鼻瓣区狭窄15例诊治体会 |
贾德静吴芳(183) |
| 脊柱损伤外固定支具的临床应用 |
赵军舰田广利张兵等(184)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
龚迪和(249) |
| 纳络酮抢救新生儿窒息疗效分析 |
张丽美(251) |
| T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体会 |
凌元仁张彬郑红(252) |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
朱远群(341) |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顽固性呃逆56例临床分析 |
孔万权龚裕强孙来芳等(343) |
|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麻醉处理 |
晓燕孙雪峰郝建华(345) |
| 脏弹袭击的现场救治 |
韩承新侯世科樊毫军(435) |
|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18例诊治分析 |
龚迪和(436) |
| 喉气管外伤急救处理28例临床分析 |
方建苗胡宝华(438) |
| 骨髓腔输液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
逄海东逄海玲于许善(439) |
| 创伤小组机制在大型综合性医院急诊科的实践 |
陈农蔡文伟陈春英等(525) |
| 小剂量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对机械通气镇静的观察 |
俞子恒(527) |
| ICU救治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72 例抢救体会 |
刘伟恒梁文胜张志博(529) |
| 系统型脂膜炎一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
龚晓杰陈旭岩(633) |
| 特大突发性群体多发伤的院内急救——附北京密云灯展踩踏事件医疗救援分析 |
相久大王森林袁彦山等(635) |
| 损伤控制外科在上颌骨矢状骨折中的应用:8例分析 |
杨彦楠皮白雉姚小英(637) |
| 健康成人咽白色念珠菌感染一例 |
黄汉英肖辉羿凤云(638) |
| 改良游离腓骨皮瓣移植治疗严重小腿外伤大段胫骨皮肤软组织缺损 |
赵庆国秦宏波俞瞬等(718) |
| 成功抢救“7·5”事件失血性休克、硬膜外血肿伴多发性复合伤一例 |
陈健黄友英(720) |
| 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三例临床救治分析 |
周高速陈东梅王贵生等(721) |
| 小儿惊厥545 例临床分析 |
王晓丽(724) |
| 喉麻管表麻配合静吸全麻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 |
周咏华孙建良孙平(812) |
| 25例青少年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复苏疗效分析 |
黄因亮(813) |
| 手术中发生急性肺栓塞的抢救 |
胡小灵郝雪梅付蓉(815) |
| 感染性休克合并呼吸困难18例治疗体会 |
李志涛龚裕强潘建胜等(817) |
| 汶川地震徒步行进紧急救援队员的自身防护 |
青廉(819) |
| 机械通气联合血透治疗尿毒症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分析 |
郑思光郑智杰陈吉威等(909) |
| 食道心房调搏术终止妊娠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两例 |
李景荣吴高俊孙丽卿等(911) |
| 左半结肠癌并急性肠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26例 |
陈化(912) |
| 毁损性断掌、断指的一期再植与再造 |
赵庆国秦宏波俞舜等(996) |
| “5·12”地震北川县城废墟内成功救援11 例 |
朱智明何勍张超等(997) |
| 重组人生长激素致严重高血糖一例 |
杨贵荣张杰程芮等(1000) |
| 机械通气在淡水近乎淹溺并发急性肺水肿中的应用 |
孙金明田维任益江(1001 |
| 急诊胸部创伤摄片在数字化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
赵莉何绪成曾熔(1003) |
| 迟发性维生素K 缺乏致颅内出血24 例临床分析 |
王东辉韩桂珍鲁丽等(1004) |
| 合用美卡素及安体舒通使血钾升高导致室颤一例 |
王军(1005) |
| |
| 综述 |
| |
| 脓毒症脑病诊治研究进展 |
郑阿迈卢中秋(50) |
| “三阶梯”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宫颈病变诊治中的应用 |
张咏梅李亚里韩青(54) |
| 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谭向龙姚咏明(114) |
| 脓毒症病理生理变化的研究进展 |
邢静李锐张彧(175) |
| 有机磷农药中毒导致呼吸衰竭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救治 |
莫晨龙超良(332) |
| 肺动脉高压诊疗进展 |
周学中张维君(336) |
|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医源性损伤 |
梁实陈清(520) |
| 肝移植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最新进展 |
李冬梅韩青贺美玲等(523) |
| 脓毒症发生发展及其结局预测的研究进展 |
黄健梁华平(629) |
| AQP4与卒中性脑水肿的相关性研究 |
吴孟章熊光仲(708) |
| 二级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能力研究 |
杨小冶(711) |
| 院外心肺复苏的特点及对策 |
陈铭(715) |
| 远程心电监测的发展及在心血管事件中的临床应用 |
孙筱璐王国干(805) |
| Mondor病诊治进展 |
刘玉辉马云升侯海利(809) |
| 心肺脑复苏新进展 |
陈娣李醇文杨光田等(900) |
| 异常血脂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
赵世庆(903) |
| 危重患者的院际和院内转运 |
杨铁城于东明(906) |
|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
曹素艳周浩(989) |
| 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的治疗进展 |
熊瑛霞王真(992) |
| |
| 院外急救 |
| |
| 高速公路隧道突发甲醛泄漏事件的医学救援 |
王建平(186) |
| 五例氮气中毒病例院外急救探讨 |
邱勇(187) |
| 建立医院与救护车连接系统对急救效率的影响:附120例报告 |
单飞(441) |
| 突发120 急救通讯线路中断5 小时14 分紧急处置后的启示 |
李继良裴雅春程美华等(531) |
| 群体性急性硫化氢气体中毒急救组织及救治 |
孙金明田维孔叶英等(726) |
| 34例阴道流血院外急救分析 |
余群黄国美(821) |
| 急危重新生儿院外急救转运系统效果评价 |
周卜邻柴湘平彭再梅(823) |
|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52例院外急救 |
雷高峰杨鹭琳(1006) |
| 院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心电图分析 |
秦晓兵李斗武培源(1007) |
| 院外气管插管术急救濒死性支气管哮喘分析 |
单飞(1009) |
| |
| 讲座 |
| |
| 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研究概况 |
王颖航赵世庆(443) |
|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紧急医疗处置 |
王鲜平杨玉兰杨慧宁等(825) |
| 浅谈抗生素在小儿中的合理应用 |
王芳黄显金王沭(827) |
| 地震伤挤压综合征的防治 |
谭永福李远建陈良等(914) |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治中应注意的几个临床问题 |
王志峰(917) |
| |
| 急救护理 |
| |
| 血浆置换在严重神经蛇毒中毒中的急救护理 |
陈细秀全清霞潘夏蓁等(60) |
| 地震伤患者肺栓塞的预防护理 |
宁红英(62) |
| 门诊输液患者实行重点监测记录 |
俞新芬(64) |
| 《急诊抢救护理记录登记本》的设计与应用 |
罗翠芳文安笑范少华等(127) |
| 细节管理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
武化云李娟韩青等(189) |
| 外科护士对术后患者疼痛认知状况调查研究 |
秦媳秀秦田养张林琼(191) |
| 心脏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衰的效果观察与护理 |
林芳陈秀清(254) |
| 门急诊患者猝死风险评估与防治 |
冯春燕张海雷白妙春等(347) |
| 26例肝移植术后患者应用PICC管的护理体会 |
李莉毛莎李波等(350) |
| 急救车临床应用标准化管理方法探讨与分析 |
张向兰陈秀荣赵冠华等(351) |
| 院外急救中常见的护患纠纷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 |
刘菁颜丽婷谢萍(445) |
| 腹腔镜胆囊切除中转开腹手术的护理配合 |
张玉娟韩虹歆郑丽平(447) |
| 2008年奥运会奥运村综合诊所急诊患者的转送和护理 |
梅繁勃彭碧波(533) |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压疮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
王晶王亚梅吴春亚(535) |
| 简易血液灌流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观察及护理 |
李家燕韦献锋覃冬青(536) |
| 一例Brugada 综合征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 |
朱萍李玲玲黄琴红等(538) |
|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护理体会 |
高爱凤董建文王晶(539) |
| 院外急救中的沟通技巧 |
陶秀萍(541) |
| 肝移植术后监护期精神状态异常患者的护理体会 |
李黛毛莎高歌(640) |
| 镇静药急性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
王怡红金小慧邱俏檬等(728) |
| 15例高白细胞白血病的护理 |
杨雪梅于虹黎君等(730) |
| 急性有机磷中毒中间综合征呼吸机支持治疗 |
俞新芬(732) |
| 多发伤院外急救护理探讨 |
霍军(733) |
| 急诊分诊护士优质服务量化评价管理初探 |
罗翠芳黄桂桃佘志婉(734) |
| 一例肝脏移植术后肿瘤转移患者应用力月西镇痛效果观察 |
杨春艳毛莎张莉莉(封三) |
| 重度有机磷中毒致心脏骤停的急救与护理 |
尹钰刘显琼赵扬(829) |
| 经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
何平荆丽敏邱雪梅等(831) |
| 剖宫产术后美肤外科免缝拉链切口的护理 |
刘卫红蒋丹陈新华等(919) |
| 12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腔内隔绝术后的护理 |
方振红杨惠芳孔海燕等(920) |
| 48例痛风急性发作期护理 |
倪美兰王向党刘红利(922) |
| 地震灾害救援护士的职能和作用 |
陈晓阳林牡丹高歌等(924) |
| 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护理体会 |
池海燕王文玲(926)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与护理 |
赵云赵景礼孙爱莲等(1011) |
| 一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原发性肺隐球菌的护理实践 |
毛莎李黛王乐天等(1013) |
| 一例利福平致溶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急救与护理 |
叶丹茹邱雯慧邱俏檬(1014) |
| |
| 公众理解科学 |
| |
| 足迹——雪时读书:《生命在自己手中—— 一个急救医生的笔记》 |
蒲朝煜(928) |
| |
| 教育与培训 |
| |
| 院外急救的社区培训体系 |
白涛(532) |
| |
| 知识窗 |
| |
| 气象与灾害——世界气象日简介 |
本刊编辑部(133) |
| 掌握避雷知识防御雷电灾害 |
本刊编辑部(426) |
| |
| 消息 |
| |
| 探索科学模式加强救援训练 |
本刊编辑部(103)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
摘自“中国地震网”(118) |
| 2009年世界卫生日主题——拯救生命,增强医院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
本刊编辑部(205) |
| 中国确定每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
新华社(211) |
| 2008年十大自然灾害事件 |
中国减灾(219) |
| 2008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情况 |
中国综合灾害信息网(226) |
| 2008年全国火灾统计情况 |
中国综合灾害信息网(226) |
| 2009中国国际医学救援展览会的通知 |
(256) |
| “世界卫生日”—联合国秘书长、世卫组织总干事分别致辞 |
中国综合灾害信息网(258) |
| 第一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
编辑部(300) |
| 关于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实用危重急救新进展及病例解析》等学习班第一轮通知 |
(326) |
| 国际危机管理协会(IAEM)与2009中国国际应急医学救援展览会(CEME)签署合作协议 |
(360) |
|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6级 |
郑伯承(420) |
| 我国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形式和策略 |
郑伯承(459) |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简介 |
(483)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 年(第4卷)征订启事 |
(503) |
| 2009中国国际应急医学救援展览会的通知 |
(509) |
| 《临床急救护理与操作流程手册》出版 |
韩青(628) |
| 流感疫情挑战卫生管理应急能力 |
(639) |
| 积极准备应对今年秋天可能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第二波疫情 |
(725) |
| 2009年中美灾害急救医学研讨会 |
|
| 在京举行 |
樊毫军李晓雪(820) |
| 关于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最新信息 |
郑伯承(838) |
| 新书预告 |
田慧(843) |
| 纳米技术的健康风险问题引起争议 |
郑摘(859) |
| 10月14日国际减灾日主题:让灾害远离医院——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国际减灾日致辞 |
本刊编辑部(877) |
| 国家矿山医疗救护中心参与救治黑龙江省鹤岗市新兴煤矿“11·21”特大瓦斯爆炸事故受伤矿工 |
编辑部(940) |
| |
| 会议信息 |
| |
| 关于举办“2009 年中国(国际)第7 届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与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创伤救治最新进展(国家级继教项目)的通知” |
(7 期封三) |
| 关于举办“2009 年中国(国际)第7届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与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创伤救治最新进展(国家级继教项目)”的通知 |
(8 期插页) |
| 关于举办“2009 年中国(国际)第7届救援医学论坛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与国际心肺复苏、心血管、创伤救治最新进展(国际级继教项目)的通知” |
(9 期插页1) |
| 2009 中国(国际)第7届救援医学论坛主题报告扫描 |
(9 期插页2) |
| 2009中国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 |
(9 期插页2) |
| 2009中国国际应急医学救援论坛 |
(832) |
| |
| 本刊特稿 |
| |
| 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国际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
本刊编辑部(4 期封三) |
| 甲型H1N1流感在世界蔓延 |
郑伯承(5 期封三) |
| 中美签署急救、心肺复苏合作协议,李宗浩获美国心脏协会殊荣 |
编辑部(551) |
| 开创我国医学救援新纪元——2009年中国·国际第七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 |
本刊编辑部(839) |
| |
| 读者·作者·编者 |
| |
| 关于本刊对中、英文摘要的书写及关键词的标引要求 |
本刊编辑部(185)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0 年(第5卷)征订启事 |
(736,880,985)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稿约 |
(1期插页,543)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年(第4卷)征订启事 |
(1期封三) |
| 更正 |
(430,477,549,824)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年第4卷总目次 |
(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