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评 |
| |
| 关爱生命,科学救援——5·12 四川汶川大地震我们在行动 |
李宗浩(321) |
| 迈向医学救援事业发展的新台阶 |
李宗浩(641) |
| “医学救援”——在紧急事件、灾害挑战中崛起的新兴行业和学科 |
李宗浩(705) |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大会 |
彭珮云(707) |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 创建发展中国医学救援事业——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
马晓伟(708) |
| 在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
张雁灵(711) |
| |
| 专家论坛 |
| |
| 论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与进展 |
李宗浩(1) |
| 公众简易使用除颤器及“救心先锋”计划在香港的发展 |
麦桂培(6) |
|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创伤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干预价值 |
赵晓东(8) |
| 救援医学范畴的界定 |
刘兴太(65) |
| 急性重型颅脑创伤与肺损害研究进展 |
张赛梁晋(68) |
| 灾害救援行动中卫生减员的影响因素研究 |
胡役兰魏茂提刘淑红(71) |
| 核或放射紧急情况的威胁等级(上)? |
叶常青刘英刘长安等(129) |
| 核或放射紧急情况的威胁等级(下)? |
叶常青刘英刘长安等(193) |
| 日遗化学武器处置现场突发化学事故的医学急救 |
张锡刚安海英何跃忠(257) |
| 构建我国水系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研究 |
钱阳明(449) |
| 中医心肺复苏急救浅论 |
许建阳吴剑浩(452) |
| 只需动手(仅做胸部挤压)的心肺复苏——美国心脏协会(AHA)2008年的最新科学建议 |
钱方毅李宗浩(513) |
| 试论生物灾害医疗救援队的建设 |
唐俊(577) |
| 地震灾害早期现场救治及其对伤员预后的影响 |
赵晓东马俊勋(580) |
| |
| 四川汶川地震医学救援 |
| |
| 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学急救——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汶川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 |
侯世科樊毫军(323) |
|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绵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机制 |
高星(326) |
|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绵阳医疗卫生救援应急工作模式 |
高星(330) |
| “汶川大地震”紧急医疗救援的组织管理 |
谷运麒(334) |
| 唐山红十字医疗救护队赴地震灾区紧急医疗救援的体会 |
吴寿岭张蕴霞王国胜等(336) |
| 灾害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 |
张利岩管晓萍高艳红等(338) |
| 地震无情,求生有术 |
蒲朝煜(341) |
| 对严重灾害医疗卫生紧急救援的若干思考 |
马伟杭(385) |
| 大量快速补液治疗地震肢体挤压伤 |
唐佩福陈华姚一民等(388) |
| 汶川大地震首日医院急诊流程的应急调整 |
李和莅(390) |
| 大地震初期紧急医疗救援要点:绵竹现场抢救工作经验 |
张蕴霞吴寿岭屈顺喜等(392) |
| 汶川地震所致四肢骨与软组织开放损伤的处置体会 |
王国胜吴寿岭闫秀纵等(394) |
| 浅谈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应急控制措施 |
曹力王藩杨慧宁等(396) |
| 以“科学救援”指导医疗急救——论汶川大地震德阳灾区紧急医疗救援 |
赵鲁平张标黄毅(455) |
| 武警四川总队医院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紧急医疗救援 |
康宁时吉庆龚永杰等(458) |
| 地震灾区犬咬伤的情况分析 |
屈顺喜吴寿岭张蕴霞等(461) |
| 汶川大地震伤员的远程转运 |
陈忠伦吴孝萍冯由军等(463) |
| 现代医疗救援队的自身建设——中国红十字会999 医疗救援队赴汶川地震灾区的应急救援 |
赵文斌包文华葛颖钦(466) |
| 地震后幸存者心理创伤及危机干预 |
袁红郑静晨曹力等(469) |
| 汶川大地震山地空中医疗救援实施情况分析 |
于新玉王芳艳(521) |
| 汶川地震中麻醉科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
夏氢李卫陈伟等(524) |
| 浅论地震救援卫勤信息化保障的重要性 |
程乃俊周建丽康宁(526) |
| 汶川大地震后县级医院后勤保障在医疗救护中的作用 |
张肃川刘天虎阎永钢等(528) |
| 地震后医院垃圾的危害及处理 |
米兴义王东刘云等(591) |
| 医院办公室在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
苟正先(593) |
| 从汶川大地震论中国国际救援队在搜救现场的医疗急救 |
何光伦王发强侯世科等(595) |
| 地震群体伤中胸外伤的救治分析 |
刁明强孙小康彭志忠等(645) |
| 浅论武警医疗救援队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
康宁时立强徐克钧(647) |
| 后方医院救治地震伤员出院流程的实施 |
毕玉田蔺武军程晓斌(650) |
| 地震伤员CR 检查影像质量管理与控制 |
张祖建陈淑君周鹏等(653) |
| 特大地震前沿医院的应急保障 |
王东雷百灵米兴义等(655) |
| “5·12”汶川地震伤员247 例长途转运中的医疗救护 |
索黎易晓阳蔡定海等(658) |
| 地震伤员中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九例分析 |
刘鹏赵璧梁鹏等(714) |
| 5·12 地震灾区铁钉刺伤125例临床报告 |
朱飒飒康宁周建丽等(717) |
| 汶川地震转移伤员32 例临床分析 |
闫长明李高玉夏东升等(719) |
| |
| 论著 |
| |
| 心肺复苏后血浆可溶性选择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 |
康登伟吕兰萍王香玲等(11) |
| 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肠黏膜屏障损害的保护作用 |
王世文王映珍郑宁等(15) |
| 浙江省院外急救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
叶再元蔡文伟徐伟伟等(19) |
| 机械通气在老年脑血管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的对照研究 |
朱继红薛晓艳(22) |
| 早期适时呼吸支持策略在急性中毒呼吸衰竭中的应用 |
张东王育珊刘德新等(25) |
| 重症休克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早期定向目标治疗的临床评价 |
杨明全徐俊周洁等(28) |
| 阿托品化定量评分在重度有机磷中毒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
许威陈锋王玉云(74) |
| 4050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动态监护的临床报告 |
胡群亮张赛(76) |
| 急性肺损伤对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C 合成的影响 |
刘静王正晕何立英(79) |
| 新生戒毒胶囊的毒理学实验研究 |
王正晖刘静张宏伟(82) |
| 2型糖尿病急诊患者肝胆疾病危险因素分析 |
徐祗栋(85) |
| 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 |
李晓东罗玉玉张文成(89) |
| 乌司他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多脏器功能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
姜兴权陈星海李金梁(134) |
|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
张彤刘超杨俊等(138) |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P选择素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
孙晓琪王育珊刘忠民等(141) |
|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紧急介入治疗:126例分析 |
邢伟(145) |
| 以野战医院为依托的国际医疗救援合作 |
郑静晨张成伟高进等(147) |
| 集束化治疗策略救治MODS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 |
段晓琴宋德彪赵岩(150) |
| 心力衰竭患者体重指数与apelin、血管紧张素II的关系 |
郑毅王大为付研(197) |
| 适时机械通气策略与大剂量氯磷定在重度有机磷中毒所致急性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评价 |
刘德新田加坤刘海波等(200) |
| 脑梗死患者血浆一氧化氮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
刘宇欣付研(203) |
| 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
程晨王静柴柴慈婧等(206) |
| 急救人员心身健康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研究 |
蒋小燕王红霍莉钦等(209) |
| 天津市医务人员应对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医学救援能力的研究 |
王心张磊陈振锋等(212) |
| 五例急性腹泻的流行病学调查 |
曹力杨慧宁王鲜平(216) |
| 食管、贲门癌术后乳糜胸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
王海东杨康吴蔚等(218) |
|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肺损伤的临床观察 |
高渝峰廖晓星李玉杰等(261) |
| 非诺贝特在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探讨 |
薄海何炜刘子泉(264) |
| 全球化时代灾害医疗救援发展探讨 |
彭碧波郑静晨(268) |
|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临床对照研究 |
张旻张伟平马爽等(272) |
|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
赵旭燕刘惠亮马东星等(275) |
| 床旁血液灌流联合反复洗胃导泻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
蒋祥德宋克义杜文杰等(278) |
| 上海市嘉定南翔地区院外急救现状及流行病学分析 |
周海龙于海文钟沛霖等(281) |
|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
马新利吴淑华朱媛(285) |
| 国际医疗救援的组织与实施 |
郑静晨张成伟高进等(344) |
| 西拉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的影响 |
王国宏王春波许毓申(347) |
| 洪灾救援中参战官兵皮肤病发生情况的调查 |
刘淑红胡役兰徐海环(351) |
| 卡维地洛对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其血清可溶性Fas的影响 |
杨模国蒲晓群(353) |
| 等离子刀联合微创手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50 例分析 |
姚永兰朱颜香杨立娟等(357) |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与护理 |
王佩瑶王雪里红王克英等(359) |
| 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肺栓塞30 例临床分析 |
李颖韩光周晓梅(362) |
| 抗凝溶栓药物对家兔复苏时微循环的影响 |
蔺际?廖晓星李欣等(399) |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老年与非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影响对照研究 |
秦岭李吕力马龙佰等(403) |
|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防治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
李志强杜艳君李颖(406) |
| 纳洛酮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大鼠血清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的影响 |
李自力康学文郭豫学等(408)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肺灌注显像研究 |
张驰(411) |
| 构建我国水系灾害医学救援体系研究 |
钱阳明(449) |
| 中医心肺复苏急救浅论 |
许建阳吴剑浩(452) |
| 提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疗效的影响 |
杨模国罗建平(471) |
| 99Tcm-MDP显像对运动性骨关节伤早期定位诊断与预后评估价值 |
蒲朝煜张驰(474) |
| 武警总医院呼吸科2007年抗菌药物利用分析 |
车薇刘祖德梁艳等(477) |
| 超声检查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刘玉辉王文玲高磊等(480) |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早期应用 |
邵利香伊丽莎潘夏蓁等(482) |
|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在武警部队卫生学教学中的应用 |
孟斌陈振锋高宏生等(485) |
| 对大便失禁危重患者应用一次性气囊导管的临床效果研究 |
黄琴红周淑芳蔡亚萍等(488) |
| 第29届奥运会场馆内心脏猝死抢救成功一例 |
何忠杰陈晓红李笃志等(517) |
| 严重下肢缺血性坏疽伴感染导致肺水肿的临床研究 |
焦华波姚咏明唐小斌等(531) |
| 记忆合金爪治疗尺、桡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
朱丹青徐瑞生沈爱东等(533) |
| 体外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中GnRH及其受体的表达 |
张一萍王文玲李亚里等(535) |
| 河南3 起重大灾害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的启示 |
王传中刘保池(538) |
| 262例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救治的临床效果研究 |
张呈祥王映珍吴爱军等(541) |
| 乌司他丁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患者肝肾功能的保护和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李智慧白玉晶林浩(544) |
| 肝泡状棘球蚴病的超声图像特征 |
刘志红(548) |
| 北京市院外急救死因分析及急救对策 |
万立东李斗李伟(550) |
| 奥运场馆医疗保障特点与实施 |
储成兵崔赓黎檀实(583) |
|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活动医疗保障计划与实施 |
蒋小燕田春华吕超英等(586) |
| 2008年武汉暴风雪灾害时期的院外急救 |
金俊英(589) |
| 低分子肝素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
谭向龙王世斌姚咏明等(597) |
| 高级氧化蛋白产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熊艳詹红唐皓等(601) |
|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中的应用 |
赵焱阚瑛(605) |
| 脓毒血症时肾脏炎症因子的变化:以大鼠为实验动物的临床研究 |
任延波张彧(608) |
| 急性丙型与戊型病毒性肝炎的CT 表现 |
杨春波刘静周茂义等(611) |
| 广西二级医院急诊卫生资源的现状研究 |
杨小冶秦岭韦波等(613)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综合诊所伤病员救治实践与分析 |
彭碧波侯世科郑静晨(642) |
| 深圳市“2·27”与“9·20”火灾医疗救援 |
梁实张桦(661) |
| 单相波、双相方波除颤106 例对比分析 |
卿国忠杨靖李荣国等(663) |
| 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
刘忠民赵淑杰王育珊(666) |
| 碱剩余早期动态变化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 |
沈晔吴双华潘景业等(668) |
| 喙突锁骨下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比较观察 |
周雁公茂珂王琼等(671) |
| 微创持续负压胸腔闭式引流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观察 |
刘菁李志家梁克(674) |
| 院内抢救性气管插管1276 例分析 |
李瑛黄冰孙建良等(676) |
| 医学干预前后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 |
刘淑红谢荣厚吴志东等(679) |
| 新鲜冰冻血浆输入量对辅助治疗DIC 效果的观察 |
陈燕梁晓林(682) |
| 抗返酸治疗慢性咳嗽及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
黄贺森张陆奇王党龄等(684) |
| 凋亡抑制蛋白生存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临床标本47例分析 |
吴晓波曹亚丽魏文嵩(722) |
| 右心室舒张末容积在心脏外科术后监测中的意义 |
马继红潘景业孙成超等(725) |
| 白细胞介素在急性肺损伤大鼠中的作用 |
关岚涂家红李天水等(728) |
| 肝移植受者使用西罗莫司的药物经济学分析 |
王向党(731) |
|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
隋向前邓旻周燕华等(734) |
| 高龄心力衰竭患者再发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 |
周红莉魏洪莲张艳霞等(737) |
| 喉罩在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
卢照德王晓燕(739) |
| 三级流程式急救教学培训的效果研究 |
陈秀荣张利岩张向兰等(741) |
| 某部新兵新训期间伤病发生情况的研究 |
刘淑红谢荣厚吴志东等(744) |
| |
| 复苏与心血管急救 |
|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六) |
刘瑛琪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31) |
| 妊娠相关的心脏骤停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七) |
刘瑛琪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92) |
| 电击和雷击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八) |
刘瑛琪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154) |
| 2005年美国AHA的CPR 及ECC 指南的主要改变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九) |
刘瑛琪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221) |
| 溺水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 |
刘瑛琪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287) |
| 低体温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一) |
刘瑛琪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364) |
| 濒死性哮喘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二) |
郑成中尹小梅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414) |
| 儿科基本生命支持(上)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二) |
郑成中尹小梅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490) |
| 儿科基本生命支持(下)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三) |
郑成中张丽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552) |
| 儿科高级生命支持(上)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十三) |
郑成中张丽译钱方毅李宗浩审校(616) |
| 儿科高级生命支持(下) |
| 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CPR)应减少障碍 |
钱方毅李宗浩译(686) |
| |
| 医学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 |
|
| |
| 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 |
梁华平王正国(34) |
| 河南省陕县煤矿淹井69 名被捆矿工的紧急救援 |
刘保池王传中赵玉英(36) |
| 基层急救站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 |
洪建芳胡远扬姚照华等(38) |
| 浅谈急救中心职业安全管理 |
杨凯平王立祥陈秀荣等(40) |
| 浅析医患沟通、医患矛盾与“120”信誉间的联系 |
陈洁莲(42) |
| 解读人道主义宪章与赈灾救助标准 |
宋立新秦姗姗陈锋等(99) |
| 医学救援体系的现状与展望 |
陈锋秦姗姗吴志东等(101) |
| 保证医学救援队职业安全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
曹力侯世科刘庆等(104) |
| 天津市院外急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李继良(106) |
| 医院应急管理的研究进展 |
辛衍涛(158) |
| 重大交通事故伤院外救援现状与对策 |
张军根宋秋忆(161) |
| 灾害事件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 |
赵广建李学文(163) |
| 国内分层次急救初步探讨 |
郑小坚(223) |
| 灾害救援中救护药材与卫生装备的配置对伤病救治的影响 |
刘昕胡役兰刘淑红(225) |
| 武警总医院应急卫勤机动力量建设探讨 |
张伟丽樊毫军侯世科等(226) |
| 美国的灾害救援应急医疗物资国家战略储备 |
于双平姜晓舜王松俊(228) |
| 铲式担架在院外急救中的使用体会 |
霍军(231) |
| 武警部队参与灾害医学救援的探讨 |
孙文军解宏伟陈锋(289) |
| 我国紧急医疗救援人才建设的思考 |
李自力郭豫学王世文等(291) |
| 救护技术新模式的探讨与应用 |
伊建明米久明王西莲(292) |
| 应急卫勤保障中休克救治新理念与思考 |
曹力刘庆扬佚等(367) |
| 灾难医学救援人员生存生活技能探讨 |
郭赟何滔陈锋(370) |
| 奥帆赛测试赛急救医疗保障情况的分析探讨 |
朱明伟井国防田杰(372) |
| 浅谈执行国际救援任务出队前个人准备体会 |
公静曹力管晓萍等(375) |
|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管理与对策 |
杨凯平王立祥任艳军等(376) |
| 探讨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突发性传染病中的辩证应用——非典后给我们的启迪 |
王世文詹乐恒陈平等(417) |
| “开滦创伤急救模式”在煤矿危重创伤救治中的应用 |
高景利李晓岚阚志生等(419) |
| 论北京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的完善与提高 |
王媛(421) |
| 一起液氨泄漏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 |
魏忠福(424) |
| 流动医院模式中手术室管理体会 |
孙玲陈晓阳公静等(426) |
| 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减员的组成与区分方法 |
胡役兰陈峰魏茂提等(494) |
| 阳泉市伤亡3 人以上突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应急处置 |
任红英冀立庆(496) |
| 复合型院外急救人才的培养与使用 |
牛天平郭豫学李自力(498 |
| 解读《云南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 |
徐家相王灿虎肖力屏(557) |
| 浅谈院外急救中的传染病隐患及预防 |
张志猛(559) |
| 医院整体搬迁中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 |
朱萍黄云娟孙维敏等(560) |
| 化学恐怖袭击的医学救援策略 |
陈振锋张磊王心等(620) |
| 手术室物品准备与管理在医疗救援中的作用 |
陈晓阳孙玲公静等(622) |
| 津南宜坤化工厂爆炸的紧急医疗救援与反思 |
李继良(624) |
| 提高紧急医疗救援效率和质量要素探讨 |
牛天平王兴权肖文等(626) |
| 香港院外急救工作概况及启示 |
?张振新王林张坚平等(689) |
| 生物武器战的威胁对军事防生医学的挑战 |
王成艳胡役兰曲爱娜等(691) |
| 浅谈地震灾区帐篷医院的消防管理 |
马国富(693) |
| 战时海上伤员检伤分类原则的伦理学分析 |
陈永鹏王宏鱼敏(746) |
| 论奥运安保时期武警部队大型医疗单位卫勤保障分队建设 |
张伟丽樊毫军侯世科(749) |
| 浅谈医疗急救建设和发展的举措 |
米久明金艳齐文贺(750) |
| 法国院外急救体系的特点及工作启示 |
朱江华鲁强胡楠等(752) |
| |
| 教育与培训 |
|
| |
| 急救技术的健康教育策略探讨 |
谢长俊单学娴朱振玲(94) |
| 医学救援人员培养体系初探 |
周矛欣南克勉陈振锋等(95) |
| 探讨及应对急诊科实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
王毅陈振锋黄良生(97) |
| 夯实基础,直面灾害——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武警部队学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
王晓辉张莉陈莉等(566) |
| 某部队医学院校学员急救知识现状调查 |
高宏伟胡役兰郝建军等(568) |
| |
| 临床经验交流 |
| |
| 外伤性结肠破裂急诊处理方式探讨 |
郑建伟孙杨忠(44) |
| 长托宁治疗急性有机磷中毒的疗效观察 |
丛日荣李琳浩(45) |
| 急性冠脉综合征55 例临床分析 |
黄兆章冯广智(47) |
| 丙泊酚用于长途转运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二例 |
王飞(48) |
| 皮下注射密盖加局部神经阻滞治疗Sudeck 骨萎缩 |
沈爱东徐瑞生包聚良(50) |
| 跟腱断裂34 例的临床分析 |
谢曾余张新华(51) |
| 善宁治疗22 例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
唐志锋(52) |
| 18 例超长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 |
曹学工柯蕾(53) |
| 老年、中青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对照分析 |
刘永旺郜建新陈学军(55) |
|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介入诊断及血管内治疗 |
常斌鸽焦德让翟宝进等(108) |
| ICU 中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63 例 |
梁文胜张志博牛涧峰等(110) |
| β-七叶皂苷钠联用阿米卡星致非少尿性急性肾功能不全一例 |
唐建国杨春辉薛杨勇等(112) |
| 调七情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数则 |
朱宏许丽萍崔佳(114) |
| 急性克百威中毒43 例分析 |
张星灿时颖于虹(115) |
| 大量饮酒致低血糖昏迷18 例临床分析 |
李华张怀利曹凤娟(116) |
|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腹部空腔脏器伤中的临床应用 |
韩晓风孙杨忠(166) |
| 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
黄智武徐家志周坤(169) |
| 急诊创伤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
艾斯卡尔·买提热衣森祖力甫卡尔(171) |
| 静滴支链氨基酸致过敏性休克报救一例报告 |
白铁智(172) |
| 气管切开置管失败窒息复苏一例报告 |
权钧谢涛(232) |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开放性气管插管切开术在ICU 中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
莫文庆邓虹黄登鹏(233) |
| 预防外周静脉注射盖诺所致静脉炎的方法探讨 |
马洪杰张亚鹏熊文瑛等(235) |
| 亚低温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
孙世中张赛刘振林等(236) |
| 大面积皮肤撕脱伤20 例分析 |
张文涛宁淑华王久民(237) |
| 一例糖尿病患者热煲烫伤治疗体会 |
王静程晨崔明亮等(254) |
|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一例分析及救治原则复习 |
曹静(295) |
| C-反应蛋白水平与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预后的关系 |
邢伟田晓岚(296) |
| 早期应用高水平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抢救窒息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患者及其预后的积极作用 |
周冰之张水英(298) |
|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体会 |
李家龙(299) |
| 一例俯卧位后颅凹手术中突发气道梗阻的紧急处理 |
闫诺卢斌陈宁(301) |
|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临床分析 |
黄善灶(379) |
| 某军校新学员军训期间训练损伤流行病学调查 |
张磊秦永生董宏伟(381) |
| 高氧液在重型颅脑伤院外急救中应用效果分析 |
周丹彤林长春蔡学见等(383) |
| 肺曲霉病12 例临床分析 |
魏泽林李善廷李立先等(428) |
| YH2005A 型气动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研究 |
唐小宇颜怀安(429) |
|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留置临床应用 |
李善廷王剑利李立先等(430) |
| 早期应用硫糖铝和云南白药鼻饲预防重症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
程继伟(500) |
| 人工操控简易血液灌流成功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一例 |
李家燕韦献锋覃冬青(501) |
| 可吸收肋骨钉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临床体会 |
楼兆恒吴志广(503) |
| 严重挤压伤128 例死亡原因分析 |
申屠刚季宪晚王晓勇(562) |
| 猝死患者家属心理应激分析及应对策略 |
冯春燕白妙春刘元周等(564) |
| Chiari 畸形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
鹿洪辉侯海利徐本明等(629) |
| 饮酒后昏迷的鉴别诊断与急诊处理 |
王军伟陈卓亮张雄斌(631) |
| 毒鼠强群体中毒救治 |
张美媛陈媚(632) |
| 成人EB 病毒感染相关性噬血综合征一例报告 |
李彦朱宇清(699) |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
何悠(702) |
| 炎症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例 |
文静付研(759) |
| 某部队训练伤住院患者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分析 |
岳大力林琳王财东等(761) |
| |
| 综述 |
| |
| 汞中毒的毒性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
李艳艳熊光仲(57) |
| 肺癌与血清p53 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 |
张向群(60) |
| 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
刘燕青齐丽莎刘亚敏(117) |
| 热休克蛋白生物学功能及其在肾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李润玖李锐张彧(121) |
| 肝再生研究中胆法淤积性实验动物模型进展 |
焦华波黄志强姚咏明(171) |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在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
王映珍王世文(177) |
|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溶栓治疗进展 |
卢俊英王育珊(180) |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进展 |
郑福鸿尹永杰(239) |
| 高渗盐溶液用于颅脑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
陈希刚陈宁(243) |
| 肺复张策略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
潘景业马继红陈洁(302) |
| 麝香保心丸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车薇陈红英张淑珍(307) |
| 颈椎病的前路手术治疗 |
鹿洪辉侯海利林欣(310) |
| 重组人活化蛋白C 与脓毒症治疗 |
唐建国诸杜明(432) |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
叶文张建平黄国良等(505) |
| 创伤及手术对瘦素的影响 |
裘辉梁华平(634) |
| 蛋白质组学在重型颅脑创伤研究中的应用 |
侯志勇张赛(638) |
| 遗传性心律失常分子生物学与临床研究进展 |
许子彬许炳灿黄至斌(694) |
| 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
张琳琳周树生刘宝(755) |
| |
| 院外急救 |
| |
| 21 例猝死患者院外急救体会 |
付昆周俊杰(126) |
| 出血性脑卒中的院外急救分析 |
蓝震宇(127) |
| 五例急性心肌梗死院外急救分析 |
鄢春梅(185) |
| 胸外按压正确位置的公众培训探讨 |
刘扬(186) |
| 气管插管和口咽通气管在院外急救中应用比较 |
单飞花海明(188) |
| 昆明市2005 年至2007 年群体伤院外急救分析与对策 |
肖力屏黄绍贤(247) |
| 浙江省中青年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技能现状 |
蔡文伟袁永生涂建锋等(314) |
| YH2005A型气动心肺复苏机在院外急救中应用的临床疗效研究 |
汪东亮邹华章孙明等(315) |
| 前期指导干预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外急救的效果分析 |
刘菁洪建芳蔡东(436) |
| 急救调度员电话指导成功抢救气管异物2例报道 |
单飞陈明华花海明(438) |
| 5 例心脏骤停患者院外急救成功体会 |
米久明金艳(508) |
| 电击伤后院外心肺复苏成功一例 |
汤成波高静(570) |
| |
| 急救护理 |
| |
| 实习护生锐器损伤及其防护措施的调查 |
郭新荣殷艳玲王莹莹(190) |
| 骨科手术患者焦虑评价及分析 |
许倩(191) |
| 逆向采血法在急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
车淑华(250) |
| 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重的抢救及护理 |
刘彦红(251) |
| 浅谈影响院外急救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干预措施 |
董岩梁洁(252) |
| 溺水的急救与护理 |
陈芳黄云(317) |
| 肺心病患者的护理体会 |
南萍(319) |
| 同感心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及意义 |
严敏(320)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 |
?荆丽敏邱雪梅孟荣英等(440) |
| 院外急救护理成功的基本要求和环节 |
于香兰王芳李翠芳等(441) |
| 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的护理体会 |
邱雪梅辛彩凤荆丽敏等(510) |
| 高血压性鼻出血的应急处置与护理体会 |
赵邈王曼葛丽辉等(511) |
| 老年人静脉采血后止血的实践 |
周红莉姚秀萍杨彦文等(509) |
| 日遗化武器处置现场突发化学事故医学应急救援中的护理 |
安海英王浩春张锡刚等(572) |
| 地震搜救现场的急救和护理 |
马洪杰史晶熊文瑛等(573) |
| 地震后大批伤员抢救的护理配合及体会 |
韶玉兰田慧芳(575) |
| 气管镜检查前访视患者的护理体会 |
焦宏彬金海英马红杰等(704) |
| |
| 公众理解科学 |
| |
| 浅谈人文关怀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 |
刘桂香(253) |
| |
| 本刊新闻特稿 |
| |
| 迎战暴风雪,2008 冰雪灾害急救总动员 |
金海英(125) |
| 2008 国际减灾日 |
本刊编辑部(255) |
| 立足科学规范救援5·12四川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研讨会召开 |
刊编辑部(444) |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 |
?本刊编辑部(712) |
| 协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张梅颖、彭珮云被聘为名誉会长马晓伟当选会长 |
| |
| 会议信息 |
| |
| 急救总动员,创建现代医学救援伟业——2007 年中国·国际第五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侧记 |
金阳金海英(63) |
| 救死失伤,让生命重现辉煌!——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CPR·D)联合实施的启动创议 |
李宗浩高润霖王发强等(64) |
| 关于举办“2008 年中国·国际第六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 |
本刊编辑部(443) |
| 四川汶川大地震救援与纪念现代复苏医学创立50周年国家级继续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 |
| 媒体应对 |
| |
| 我国积极参加国际地震救援 |
新华社(56) |
| 未来急救体系指向全民 |
健康报(56) |
| 赴灾区一线救援专家:我国亟须发展空中医学救援 |
周婷玉(447) |
| 专家为灾害医学救援献策 |
张丽虹(447) |
| 中国成立医学救援协会提高应急医学救援能力 |
周婷玉(710) |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成立 |
王建影张灿灿(710) |
| |
| 消息 |
| |
| 打造急救新理念,推广急救新方法——中国心肺复苏·心脏除颤(CPR·AED)启动会议在京举行 |
金阳(93) |
| 卫生部组织编写《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的技能》 |
本刊编辑部(256) |
| 2007年中国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2363亿元 |
中国综合灾害信息网(260) |
|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在四川地震重灾区执行医疗救援任务 |
本刊编辑部(280) |
| 2008 年世界卫生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辞 |
本刊编辑部(294) |
|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院士逝世享年94 岁 |
本刊编辑部(387) |
| 本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同时被收录为浙江省评审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医学卫生刊物 |
本刊编辑部(451) |
| 《灾害救援医学》已出版 |
本刊编辑部(523) |
| 关于举办“2008年中国(国际)第六届救援医学论坛四川汶川地震救援与纪念现代复苏医学创立50 周年(国家级继教项目)”的通知 |
本刊编辑部(571) |
| 我国今年发生9 起特别重大安全事故 |
本刊编辑部(582) |
| 第六届亚太地区航空航天医学大会暨第八次中国航空航天医学学术会议简况 |
本刊编辑部(615)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第3卷)征订启事 |
(封三)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获评“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期刊” |
本刊编辑部(758) |
| |
| 知识窗 |
| |
| 自动体外除颤仪的操作步骤 |
本刊编辑部(222) |
| 地震的逃生与现场救护 |
中国灾害综合信息网(242) |
| 世界气象日 |
郑伯承(249) |
| 三聚氰胺与奶制品、食品 |
张国林(665) |
| |
| 读者·作者·编者 |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第3 卷)征订启事 |
(33) |
| 本刊对四舍五入的要救 |
(91) |
| 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稿约 |
(448) |
| 贺信 |
中国人才研究会(711) |
| 贺词 |
杨镜(707)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第3卷总目次 |
(7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