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述评 |
| |
| 创建发展中国救援医学事业 |
李宗浩(1) |
| 我们要建什么样的医学救援体系 |
李宗浩 (193) |
| 医学救援与北京奥运 |
王发强 (449) |
| |
| 专家论坛 |
| |
| 论心肺复苏的创立 |
李宗浩,金辉 (3) |
| 论灾害医学救援的组织体系建设 |
郑静晨 (6)) |
| 论心肺复苏的进展 |
金辉,李宗浩(65) |
| 论武警救援医学的特色学科建设 |
雷志勇,张晓玉(67) |
| 心肺复苏突破性进展的自动体外心脏除颤 |
李宗浩,金辉(129) |
| 建设现代化院外急救体系提高应急救治能力 |
王爱国,张坚平,熊志玲 (194) |
| 社区急救的实践与探讨 |
方佩英,殷崎涛 (197) |
| 北京应对首次发生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的科学决策和果断处置 |
高星 (321) |
| 现代紧急医疗服务体系的构想 |
曾红 (324) |
| 医学救援——北京奥运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对策 |
李宗浩(450) |
| 北京公共卫生应急体制和能力建设研究 |
高星 (457) |
| 北京首次发生群体广州管圆线虫病面临的法律挑战及依法履职对策 |
高星(513) |
| 中国减灾领域的非政府组织 |
王宝杰,陈莉,李建梁 (577) |
| 进一步提高对严重脓毒症胰岛素抵抗的认识 |
姚咏明,盛志勇 (705) |
| 救援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途径 |
呼文亮,南克勉(708) |
| |
| 论著 |
| |
| 脑出血急性期对心脏左室功能的影响 |
于东明,张龙友(9) |
| B型利钠肽等因素在判定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作用 |
袁小丽,付研(12) |
| 血尿酸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
张海峰,王雪薇(17) |
| 股骨上段骨折风险的生物力学相关性研究 |
朱文艺,王坤正,曾红,申新国 (20) |
| 群体烧伤伤员紧急空中转运及医学救援 |
彭碧波,郑静晨,白晓东,PENG Bi-bo,ZHENG Jing-chen,BAI Xiao-dong (24) |
| 巴拉考特地震灾区发病状况分析 |
张永青,杨造成,彭碧波,白晓东,高进,王军(28) |
| 35 例多系统萎缩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点分析 |
周爱红(69) |
|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
赵丽,王平(72) |
| 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随机对照研究 |
段虎斌,蒯东,郝春艳,刘跃亭,刘虹,吕虹,朱永梅 (75) |
| 湖北省"三甲医院"和"二甲医院"创伤住院患者分析 |
白祥军,唐朝晖,夏祥先,魏晓艳,喻晓,杜成中 (78) |
| 移动医院的创建及其在国际救援中的应用 |
侯世科,樊毫军(82) |
| 深圳市宝安区急救死亡病例 891 例分析 |
陈劲松,梁实,贾清旺,张文武 (85) |
|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预后 |
陈旭岩,冯莉莉,刘娟(132) |
| VEGF基因936C/T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联研究 |
刘凤君,戴悦,刘晓琳,盖郁慧,陈佳,柴庆波,马明信,黄一宁 (135) |
| 血清尿酸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 |
刘宇欣,付研(139) |
| 蝙蝠葛碱抗离体家兔心房压增加所致机电反馈效应的研究 |
阎学斌,丁明,周利龙(142) |
| 改良微创减压术救治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52例分析 |
张冬惠,金晓烨(145) |
| 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术的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 |
邢学宁,曾玲双,王学斌,李忠田,高军,杨力琼,杨学锋 (147) |
| 高强度超声体外聚焦热疗技术治疗254例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
赫崇军,李清,熊六林,黄晓波,王晓峰 (150) |
| 促进现代急救中心建设的思考 |
王林(200) |
| 流动医院医技检查专业组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 |
刘爱兵,郑静晨,郝钦芳,席梅 (204) |
| 头颈外科在突发事件医疗救助中的重要作用 |
单希征,马丽涛,孙悍军,杨学峰 (207) |
| 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治疗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 |
张彤,杨俊,吴泳昕,武丽萍 (209) |
| 院外急救病历数据电子化管理分析系统研究 |
林长春,张振新,吴隽(211)) |
| 院外急救途中死亡63例分析 |
徐科,张振新(214) |
| 196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和预后分析 |
周建宏,陆爻忠(216) |
| BD动脉血气针与塑料注射器抽取动脉血效果比较 |
黄琴红,许红阳,蔡亚萍,杨挺(219) |
| 5393例创伤病例的流行病学分析 |
刘勇(257) |
| 广东省东莞地区365例急诊意外伤害死亡病例分析 |
王伋,李少洪(261) |
| 老年危重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变化 |
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 (264) |
| 锥颅碎吸术联合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双侧脑疝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
高岩升,万传军,樊毫军(266) |
| 上颈椎钛缆固定术的应用解剖与引导器设计 |
徐瑞生,吴洁石,王刊石(269) |
| 膜部室缺伞堵术及其术后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处理 |
张彤,杨俊,张翔(271) |
| 老龄创伤217例患者的病理特点及处理方法 |
徐亚君,崔芳旭,苏伯固(274) |
| 大鼠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模型的建立及其血液细胞黏附分子的变化 |
张黎明,王辰(326) |
| 硫化氢抑制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细胞外基质的表达 |
刘文莉,涂家红(329) |
| 外固定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救治中应用 |
王瑞,孔晓川(333) |
| 拉力螺钉技术在下颌骨骨折中的应用 |
刘林,常蓉慧(335) |
| 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
石维强,杨立辉(338) |
| 中心静脉穿刺328例临床分析 |
张洪波,穆瑞静,曾庆(341) |
| 老年人胃癌急性穿孔的外科疗效56例分析 |
唐韬,曾庆(343) |
| 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 |
周源,陈崇伟,张溪(346) |
| 颈部复合性外伤的急救处理 |
徐先发,谭静,卢云云,朱利红(349) |
| 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肝脾破裂的非手术治疗 |
杨致富,顾德智,葛旭明(353) |
| 纤维支气管镜在严重多发伤并发呼吸衰竭救治中的应用 |
卢中秋,邱俏檬( 385 ) |
| 肢体枪击伤弹道PET显像的动物实验研究 |
毛新远,陈燕,王发强(388) |
| 59例急性有机磷中毒救治过程中阿托品中毒的临床分析 |
刘利峰,夏鹄(391) |
| 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重组缺失变体瑞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
刘波,王文志(393) |
| 深圳市急救死亡病例普查的设计、组织与展开 |
梁实,贾清旺(397) |
| 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急性有机磷中毒疗效分析 |
初贵富,王晶霞(400) |
| 控制体重对青年超重患者血压、血脂与血尿酸的影响 |
刘燕,王文妍(403) |
| 紧急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建设再思考 |
刘厚俭,熊悦安(405) |
| 两种给氧方式在重症哮喘急诊救治的效果观察 |
孙立琴(516) |
| 严重多发伤的新型急救模式探讨 |
曹荣格,刘永庆,汪迎(518) |
| 长托宁与阿托品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疗效比较研究 |
何宗保,嵇霆(520) |
| 野外烧伤群体营养风险筛查与肠内营养治疗 |
吕利,白晓东(523) |
| 早期腹腔穿刺置管灌洗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
陈东,曹斌,吕德超(527) |
| 院外心肺复苏153例分析及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建议 |
程宝珍(530) |
| 限制性液体复苏救治与积极液体复苏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效果比较 |
郑伟华,汪新良(533) |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 |
崔喜梅,荆小莉(581) |
| 早期肾上腺素注射、电击除颤及体外起搏与心肺复苏有效率的关系:185例分析 |
何宗保(584) |
| 院外急救中应用抗凝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
张建中,陈宁(586) |
| Lugol氏液-美蓝双重染色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 |
唐志锋,李姝(589) |
| 乌司他丁对内毒素休克大鼠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 |
汪波,熊辉(591) |
| 山区道路交通伤2178例分析 |
范从华,周丽霞(595) |
| 严重多发伤急诊死亡的原因分析 |
魏晓艳,李江华(597) |
| 急性脑卒中与低钠、低氯血症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
刘春英(641) |
| 深圳市2002年至2004年急救死亡病例一般情况分析 |
梁实,江捍平(644) |
| 苯并噻二嗪类24个衍生物抗心肌缺血损伤作用的初筛 |
褚波,曾红(648) |
| 影响院外心跳呼吸停止复苏成功的因素:771例分析 |
俞良曦,王琢 (652) |
| 臂丛节后神经的磁共振成像序列优化 |
王贵生,高建华,曾熔(654) |
| 心脏病患者急诊剖宫产的麻醉处理 |
张志军,张安生 (657) |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杨田军,刘宝(660) |
| 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自由基和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 |
刘宝,王华(663) |
| 远程心电监护对心律失常判断价值的探讨 |
孙筱璐,关键,王国干(711) |
| 严重创伤的急救模式对救治效果的影响 |
李自力,康学文(718 |
| 流动医院模式在印尼日惹地震救援中作用的探讨 |
侯世科,郑静晨(720)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外发病特点及现场病死率相关因素:366例分析 |
安铁峰(723) |
| 机械通气策略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预后的影响 |
杨斌,孙向东 (726) |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与鼻饲方法的相关性研究 |
张广玲,赵菊艳(729) |
| |
| 复苏与心血管急救 |
|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五)心脏骤停的处理 |
刘瑛琪,钱方毅(31)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六)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和心动过速的处理 |
刘瑛琪,钱方毅(88)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七) 监测和药物 |
刘瑛琪 (153) |
| 对2005年AHA CPR与ECC国际指南有关儿科应用部分的一点商榷 |
樊寻梅(157)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稳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病情(下) |
钱方毅(356)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一)成人脑卒中 |
钱方毅(408)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三)ECC中的毒理学 |
刘瑛琪(600)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四)过敏性反应 |
刘瑛琪,钱方毅,李宗浩(666)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十五)伴有外伤的心脏骤停 |
刘瑛琪,钱方毅,李宗浩 (732) |
| |
| 医学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 |
| |
| 管理急诊工作的若干设想 |
曾红(35) |
| 大型交通事故院前医疗救护方案 |
曹军华,范从海(38) |
| 加强法律意识,防范护患纠纷 |
田素英(94) |
| 如何做好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 |
陈辉,陶金喆(95) |
| 澳大利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
李继良(97) |
| 以院外急救单元为核心,创新城市紧急医疗救援工作 |
邹圣强(100) |
| 日本灾害医学救援体系考察报告 |
刘久成,王达林(158) |
| 医学救援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
郭荣峰(160) |
| 边远地区院外呼救的特点和对策 |
王国志,狄雁鸿,李新忠(162) |
| 保障与维护受伤者的权利把握创伤急救的黄金时间 |
金鸿宾(163) |
| 无锡市院外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之进展 |
俞蓁,王林,张坚平 |
| 信息系统在灾难医疗救援中的应用 |
李继良(669) |
| 灾害救援检验医学设备保障探讨 |
刘爱兵,刘元明 (671) |
| 院外急救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前景 |
王学群 (673) |
| 郑州市急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与创伤急救 |
刘保池,胡维信,裴辉,康晓琴 (674) |
| 13起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场急救和组织管理体会 |
周俊杰,黄慧芝,刘九如,付昆 (677)) |
| 院外急救医疗纠纷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
郑小坚(678)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的制定与注意事项 |
郝瑞生,林美雄(735) |
| 医院急诊中心建设和管理体系研讨 |
杜梁枫(737) |
| 海上战伤、创伤早期救治策略简介 |
王立秋,陈瑞丰 (739) |
| |
| 临床经验交流 |
| |
| 四季豆集体中毒事件救治报告 |
徐宏 (34) |
| 儿童重症颅内高压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2例分析 |
耿荣,钱素云,刘红,陈晖(41) |
| 急性左心衰竭38例临床抢救体会 |
张春阳(43) |
| 复苏成功病案分析一例 |
赵娟,舒艳(45) |
| 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联合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64例 |
王文明,朱康全(46) |
|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致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及多器官功能不全抢救成功一例报告 |
杨阳,肖锋,信维强,丁文惠(47) |
| 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致阿-斯综合征一例 |
安铁峰,蒋小燕 (48) |
| 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肝病诊治体会 |
祝立勇 (49) |
| 抢救川乌、草乌中毒的体会 |
黄岩 (81) |
|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肺炎疗效观察 |
刘晓春 (103) |
| 小儿自缢致双侧气胸一例 |
梁文胜,张志博,吴正元,刘伟恒 (104) |
| 开放性胸外伤致心脏破裂抢救成功一例报告 |
牛宪英 (105) |
| 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救治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例分析 |
王笑梅,王海龙(106) |
| 短期应用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滴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 70 例临床体会 |
刘克俭(107) |
|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8临床观察 |
李琳浩 (108) |
| 食管-气管双腔导管的临床应用 |
周源 (109) |
| 院前急救肺结核患者后设备消毒措施与程序 |
窦泽燕,杨素珉(110) |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致双侧对称性苍白球坏死一例 |
王平 (120) |
| 倍它乐克治疗心力衰竭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
宋树伟 (156) |
| 非病毒性肝损害40例分析 |
任丽 (165) |
| 气管插管在重症哮喘复苏的临床价值 |
张芝晶,朱荣春(166) |
| 乌拉地尔与镁盐合用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观察 |
童桂法(167) |
| 急性亚硝酸盐中毒21例的救治及临床分析 |
史宏志 (169) |
| 参附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急发期血清肌红蛋白的影响 |
高冰,徐光华,卢家泉 (170) |
| 乌司他丁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
吴向东,周峻峰,万献尧 (172) |
| 中心静脉置管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
徐敏,李闽云(174) |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院前急救 |
陈灵,任一兵 |
| 肺心病患者的院外急救分析 |
许雅峰 (235) |
| 得普利麻联合机械通气在心肺脑复苏早期应用的临床研究 |
赵麦良(236) |
| A.T.S 750止血带系统的临床应用 |
张霞燕,华萍芳,毛雷英 (237) |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非手术治疗体会 |
魏泽林,李善廷(238) |
| 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螺内酯应小心谨慎 |
宋树伟 (240) |
| 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和急诊处理 |
朱云龙 (241) |
| 交通事故颅脑伤3860例分析 |
胡开树,王发祥,李松 (242) |
| 结核患者的院外急救 |
徐相瑞,吕秀丽,王德亭,国萍,牛娟娟 (298) |
| 先天性高氨血症一例报告 |
简忠,冯莉莉,李颖利,谭伟,陈旭岩 (299)) |
| 氟马西尼用于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术后催醒的观察 |
张志军,张安生,刘敏 (300) |
| 某部队45例结核病诊治与管理体会 |
陶秀梅,张可超,努尔 (301) |
| 纳洛酮在急诊科中的应用 |
田彦发,郝桂花,狄雁鸿 (303) |
| 急性心肌梗死后迟发精神异常的原因及预防 |
张建军,魏妤,佟子川(370) |
| 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疗效——附63例报告 |
孙杨忠 (371) |
| 对老年孤立性高血压的再认识 |
宋树伟 (373) |
| 曼陀罗花中毒救治一例 |
曹丹,柴湘平 (424) |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抢救重度有机磷中毒7例体会 |
任永强,高革双,薛美 (425) |
| 阑尾切除术中附损伤及其防范 |
李力铭,罗鹏程 (426) |
| 惊恐诱发急性肺水肿一例报道 |
丛鲁红,于卫兵,朱宇清,曾庆 (427) |
| 肝移植术中心跳骤停救治 |
陈新国,王立祥,韩曙君,雷志礼,沈中阳 (547) |
| 心尖球囊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与诊断 |
马菊兰,杨建设,张兆奎 (548) |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诊诊断 |
张长春(550) |
| 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附50例报告) |
李家龙 (551) |
| 异位妊娠32例误诊原因及临床诊治体会 |
范淑英,牛建清,高义军 (552) |
| 磷酸奥司他韦2日疗程治疗流行性感冒样病例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张洪波,凌兰(554) |
| 多发性创伤124例院外急救体会 |
汪业方,冯平,胥伟华(618) |
|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在急救时的应用 |
邹逊,黄勇先,钱中良,龚少愚,陆曙 (619) |
| 肝移植术中急性肺栓塞抢救成功一例 |
雷志礼,冯国辉,姜伟,宇鹏,宁新宇(620) |
| 甲亢危象的血液净化治疗 |
秦晓新,涂燕红,王红,刘芳 (622) |
| 肝周填塞成功救治肝钝性伤伴严重肝后下腔静脉损伤一例 |
张延峰,曹志新(623) |
| 综合医院重症患者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 |
王瑞刚,程爱斌,邱方 (684) |
| 闭合性肝外伤45例的诊治体会 |
王保强,张延峰,丁雪梅,孙文兵(686) |
| 射频导管消融术后严重血栓栓塞并发症5例报告 |
洪江,郭继鸿(688) |
| 机械通气在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
缪建章(689) |
| 格华止与优降糖对2型糖尿病血脂、血流变影响的观察 |
李雪梅,孟会如 (691) |
| 无创通气在心源性肺水肿抢救中的应用 |
李颖(697) |
| 迟发型成骨不全症外伤后临床特点分析 |
杨立辉,石维强,安立琨,柳伟(743) |
| 急性心肌缺血163例临床分析 |
闫波,姜正伟,薛峥,李冬君,林财威,王连馥(745) |
| 高压氧舱内使用呼吸机抢救合并呼吸功能不全的危重症二例 |
王泳,郭秋华(746) |
| |
| 病例讨论 |
| |
| 鞭炮爆炸伤一例病例讨论 |
高景利,吴寿岭(51) |
| 呼吸困难一例分析 |
高景利,李晓岚,吴寿岭 (112) |
| 腹痛、发热 |
高景利,吴寿岭 (178) |
| 突发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
高景利,吴寿岭 (244) |
| 发作性头痛 |
高景利,吴寿岭 (304) |
| 钝器伤后胸痛、气短 |
高景利,吴寿岭 (372) |
| 流感样症状和晕厥 |
高景利,吴寿岭 (429) |
| 躁动、高血压、心动过速、发热 |
高景利,吴寿岭 (556) |
| 高血压自服鱼油治疗 |
高景利,吴寿岭 (625) |
| 右手肿痛、发热 |
高景利,牛建清,吴寿岭 (693) |
| 麻醉并发恶性高热一例 |
高景利,牛建清,吴寿岭 (748) |
| |
| 核安全防护 |
| |
| 核应急情况下稳定碘预防策略初探(一) |
刘长安,耿秀生(53) |
| 核应急情况下稳定碘预防策略初探(二) |
刘长安,耿秀生(114) |
| 医院核辐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预案要点 |
刘长安,雷翠萍(430) |
| |
| 综述 |
| |
|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进展 |
刘波(117) |
| 小儿心肺复苏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
曾健生,钱素云(180) |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治疗的研究进展 |
王铁峰(249) |
| CT灌注成像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
叶道斌,蔡祖龙,高建华 (251) |
| 脓毒症时细胞因子对心功能的影响 |
李颖利,陈旭岩(308) |
| 损伤控制骨科的理念及其在临床的应用进展 |
王爱国,金鸿宾,王志彬(310) |
| 脓毒症时细胞凋亡的研究进展 |
张寒钰,谢苗荣(314) |
| 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后综合征 |
吴熙,于学忠(380) |
| 内皮素与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
黄立锋,姚咏明,盛志勇 (433) |
| 亚低温对脑保护的研究进展 |
魏红艳,廖晓星(437) |
| 去甲肾上腺素与肾功能 |
覃兆军,雷志礼(440) |
| 自发性食管破裂诊疗进展 |
赵方晓,赵立强(443) |
| 非医源性气管、支气管性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
王志坚,赵立强(558) |
| 脂联素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
刘易新,于东明(561) |
| 医疗救援中的呼吸支持技术 |
王辰,曾红(565) |
| 2005年后复苏学研究热点 |
廖晓星,周凌(627) |
| 肠道屏障功能监测方法的现状及进展 |
张嘉,吕德超(630) |
| 急性心力衰竭新药物研究进展 |
刘易新,于东明(694) |
| 机械通气患者安全有效吸痰的护理进展 |
秦玉荣,胡爱贤(698) |
| Apelin与糖尿病性心力衰竭 |
王大为,付研(750) |
| 血清胆碱脂酶对肝脏功能监测意义 |
翟金俊,陈旭岩,史宇宏(754) |
| |
| 讲座 |
| |
| 制定化学物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 |
陶永娴(121) |
| 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常见错误分析 |
秦俭,孙长怡(183) |
| 化学物品急性中毒的原因 |
陶永娴(185) |
| 加强急诊科建设畅通急救绿色通道 |
蔡培泉(246) |
| 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进展 |
刘惠亮,韩玮(306) |
| 肾穿刺活检术后严重出血并发症的保守治疗-附3例分析并文献回顾 |
秦晓新,涂燕红(374) |
| 钝性肝创伤救治的现代观 |
孙文兵(377) |
| |
| 急救护理 |
| |
| 严重多发伤急诊护理体会 |
赵彬(57) |
| 群体伤的院内急救护理程序 |
田素英(58) |
| 武都力与卡托普利联用引起高血钾的观察与护理 |
汤月明 (113) |
| 论灾害护理学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 |
张利岩,韩淑贞 (123) |
| 整体护理在急诊科的实施及体会 |
狄雁鸿 (187) |
| 从参与国际灾害救援看全科护理需求 |
管晓萍,张利岩,王颖,陈秀荣(188) |
| 应用血必净治疗脓毒症的护理体会 |
刘红,孙红,何东蕾,董怀颖(190) |
| 急诊输液厅开展家庭急救知识培训的可行性探讨 |
陈秀荣,王立祥(318) |
| 严重复合伤患者的院外急救与护理 |
孙益琴 (319) |
|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急诊处理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 |
史春芳,张治霞 (383) |
| 群体性亚硝酸盐中毒的急救与护理 |
杨凯平,乔翠英,曹力,任艳军 (423) |
| 院外急救护理安全隐患与管理对策的探讨 |
王佩瑶 (445) |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的观察与护理 |
王文妍,刘燕(447) |
| 大批伤员远程转运中护理人力资源的配备 |
马洪杰,焦宏彬,刘勉,武程程(448) |
| ICU护理安全的隐患与对策 |
夏欣华(570) |
| 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急诊纠纷 |
夏玲瑛,殷湘洁,吴晴(634) |
| 浅谈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手术时间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
陈荣珠(635) |
| 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 |
康京花,安宏伟(637) |
| 应用罗伊适应模式护理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
杨磊(638) |
| 90例毒鼠强急性中毒的急救护理体会 |
桂水琼(701) |
| 一例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
句惠竹(702) |
| 雾化吸入治疗环节的管理 |
廉锦燕(703) |
| 二例药物中毒急诊血液灌流的护理 |
安宏伟(756) |
| |
| 紧急事件.本刊特稿 |
| |
| 多哈亚运会马术意外警示 |
张利(126)) |
| |
| 急救信息 |
| |
| 世界各国、地区急救反应系统电话号码 |
(128)) |
| |
| 公众理解科学 |
| |
| 普及救援医学需要健康教育 |
郑伯承(191) |
| 心若在,梦就在----浅谈心源性猝死的救与防 |
蒲朝煜 |
| |
| 会议信息 |
| |
| 关于召开“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高层论坛”的征文及会议通知 |
(152) |
| “2007年中国.国际第五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理论与实践国家级继续教育研讨会 |
| “在北京召开 本刊编辑部 |
(758) |
| |
| 消息 |
| |
| 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
(260) |
| 全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座谈会 |
(390) |
| 解说兴奋剂 |
新华网(555) |
| 世界急救日 |
本刊编辑部(557) |
|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网上申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纪要 |
卫生部(560) |
| 国际减灾会议在哈尔滨举行 世界各地200位代表参会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网(564) |
| 2007年第十八个国际减灾日联合国秘书长致辞 |
中国灾害综合信息网(555) |
| “第四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颁奖大会召开 |
刊编辑部(753) |
| |
| 新技术与新方法 |
| |
| 胸外按压状态下经皮右颈内静脉穿刺心内膜起搏 |
刘晓红,汤国法(573) |
| |
| 信息 |
| |
| 欧洲急救与复苏专业委员会简介 |
本刊编辑部(605)) |
| 国际急救与复苏联合会简介 |
刊编辑部(640) |
| |
| 专题报告 |
| |
| 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运会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医疗救援行动和高效机制 |
殷菁(463) |
| 浅论加强社区卫生应急建设水平,认真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救援保障 |
潘苏彦(466) |
| 北京奥运会期间西城区紧急医疗卫生救援决策指挥系统平台建设 |
边宝生 (470) |
| 突发核辐射、化学损伤事件现场医疗卫生救援 |
何跃忠 (473) |
| 借鉴悉尼、雅典奥运会成功经验,推动北京奥运会医疗卫生保障健康发展 |
郑静晨 (475) |
| 北京奥运会突发核灾害事件紧急医疗救援 |
贾廷珍(477) |
| 前两届奥运会国际SOS提供的辅助服务 |
张嶷 (484) |
| 北京奥运会传染病紧急医疗救援 |
徐艳丽,李兴旺(486) |
| 毒物危害与突发中毒事件的预防控制 |
孙承业 (489) |
| 北京奥运会主餐厅食品卫生保障与食物中毒控制 |
赵新生 (493) |
| 家庭自助急救心源性猝死迅速而有效的应急措施 |
王立祥 (495) |
| 浅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者的决策保留 |
乔莉 (497) |
| 奥运会医疗救援——我们准备好了吗? |
于东明,王强(500) |
| 竞技体育中颈椎损伤的急救处理 |
王明新 (503) |
| 北京奥运安全的若干思考 |
吴正华,金磊,顾林生,明发源 (505) |
| |
| 社区公共卫生 |
| |
| “2007猝死------第一目击者专家大讲堂及现场急救新理念 |
彭碧波(506) |
|
| |
| 奥运新书 |
| |
| “2007猝死------《生活.奥运与急救》 |
本刊编辑部(510) |
|
| |
| 本刊新闻特稿 |
| |
| 学会急救 珍爱生命-------社会名人与急救专家面对面座谈“猝死预防与急救” |
李孝庚(511) |
|
|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第二届委员会正式成立 |
东明(575) |
|
| 灾害,让我们走到一起“2007中美灾害防御研讨会”在京举行 |
金阳(576) |
|
| “2007中国减灾防灾部长论坛”在京举行 |
金阳(704) |
|
| |
| 媒体应对 |
| |
| 当你成为猝死事件的“第一目击者”----专家呼吁大规模普及急救知识 |
新华社(456)td> |
| 2008年奥运会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
新华网(485)td> |
| 心源性猝死多发于家中 专家呼吁学会自助急救 |
新华社(492) |
| 聚焦北京应急机制7支国家队待命突发卫生事件 |
编辑部(496) |
| 中国国际救援队举行地震抢险救援演练 |
编辑部(499) |
| 专家指出:安全奥运需要普及基本急救知识技能 |
新华网(504)td> |
| |
| 国际动态 |
| |
|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国际减灾战略举办的全球减灾平台第一次会议上的录影讲话 |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网(509) |
|
| |
| 编者寄语 |
| |
| 2008北京奥运,我们责无旁贷 |
编辑部(502) |
|
| |
| 资料 |
| |
| 历届奥运会概况扫描 |
编辑部(512) |
|
| |
| 会议信息 |
| |
| 关于举办“2007年中国.国际第五届现代救援医学论坛暨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理论与实践国家级继续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编辑部(680)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
稿约(61)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编委会的职能与组稿 |
(64) |
|
| |
| 读者.作者.编者 |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简介 |
(2)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5) |
|
| 本刊关于阿拉伯数字的使用方法 |
(16)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2)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简介 |
(27)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科学家社会学家指导委员会 |
(30) |
|
| 本刊对来稿署名的要求 |
(40) |
|
| 本刊对统计学检验结果表达方法的要求 |
(52) |
|
| 本刊对文稿中关键词的标引要求 |
(56)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年(第2卷)征订启事/td> |
(60) |
|
| 本刊对来稿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
(74)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77) |
|
| 本刊对文稿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的要求 |
(84) |
|
| 关于论著文章的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 |
(84) |
|
| 本刊关于文稿中医学名词的书写要求 |
(87) |
|
| 小资料 |
(116) |
|
| 本刊对来稿中插图的要求 |
(131)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144)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科学家社会学家指导委员会 |
(196)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196)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203) |
|
| 2006年全国各类伤亡事故情况 |
(221) |
|
| 本刊对题名的要求 |
(234)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简介 |
(248) |
|
| 如何正确使用统计学方法(一) |
(263) |
|
| 本刊对关键词的要求 |
(294) |
|
| 如何正确使用统计学方法(二) |
(297) |
|
| 如何正确使用统计学方法(二) |
(305)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320)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323) |
|
| 本刊对文稿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的要求 |
(360) |
|
| 本刊对来稿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
(387) |
|
| 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
(404) |
|
| 本刊关于文稿中医学名词的书写要求 |
(407)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411) |
|
| 本刊对来稿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
(574)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第3卷)征订启事 |
(626)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643)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第3卷)征订启事 |
(668)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使用说明 |
(707)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729)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年(第3卷)征订启事 |
(740)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年第2卷总目次 |
(7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