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刊词 |
| |
| 关爱生命,为现代急救、复苏、灾害医学作出贡献 |
李宗浩(3)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科学家社会学家指导委员会 |
(4)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4) |
| |
| 述评 |
| |
|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上) |
闪淳昌(5) |
| 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演变和进展 |
钱方毅李宗浩(9) |
| 认真学习贯彻《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风险的能力(下) |
闪淳昌(67) |
| 对现代灾害救援的思考 |
刘峰姚咏明(131) |
| |
| 专家论坛 |
| |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评估及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战略研究(上) |
高星(11) |
| 灾难的时代错误:灾害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 |
K.J.Rinnert,J.G.Wigginton,P.E.Pepe,管兴志(14) |
|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风险评估及流感大流行应对准备战略研究(下) |
高星(69) |
| 灾难的时代错误:灾害医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二) |
K.J.Rinnert,J.G.Wigginton,P.E.Pepe,管兴志(71) |
| 核与放射应急医学救援准备和响应 |
刘英,秦斌,韩玉红,陈惠芳,雷翠萍(137) |
| 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新理念(上) |
吴恒义(138) |
| 重视贫铀武器对人与环境危害及其防护的研究 |
姚咏明,张莹,盛志勇(195) |
| 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新理念(下) |
吴恒义(199) |
| |
| 论著 |
| |
| 军事应激损伤机制的研究 |
王发强,刘庆安,马全福,许建阳,陈燕,李培进,郝瑞生(17) |
| 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国外地震救援实战论灾害医疗救援模式 |
郑静晨,樊毫军,侯世科(23) |
| 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40例疗效观察 |
郭树彬,周利龙,于学忠(26) |
| 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60例临床分析 |
张维君,罗显元,马涵英(28) |
| CD14-159C/T基因多态性对CD14表达及炎症介质平衡的影响 |
蔺静,咸力明,姚咏明(32) |
| 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巴基斯坦地震救援中的医学实践与研讨 |
杨造成(75) |
| 核辐射突发事件的伤员分类 |
刘长安,陈尔东,刘英(81) |
| 近红外光密度仪诊断脑外伤颅内出血的可靠性研究 |
于东明,胜彦婷,于秋芸(88) |
| 缬沙坦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作用 |
王吉云,胡大一,刘小超(91) |
| 蝙蝠葛碱抗心脏机电反馈效应的初步研究 |
周利龙,阎学斌,丁明(95) |
| 多层螺旋CT与多普勒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王贵生,高建华、韩青(141) |
| 缬沙坦对豚鼠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的影响 |
王吉云,胡大一,刘小超(145) |
| 搏动性突眼的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 |
曾熔,肖利华,张鸿祺(148) |
| 大鼠创伤弧菌脓毒症时外周血脂多糖受体mCD14的表达及其动态变化卢中秋 |
梁欢(152) |
| 激活凝血时间用于严重创伤病人术中检测的可行性研究 |
程明华,柯纬祺,姚建春(156) |
| 盐酸戊乙奎醚在改善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肺动脉压和肺功能作用的研究 |
苗榕生,杨冰(202) |
| 非侵入性心外按压设备-autopulse对心跳骤停模型犬心肺复苏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
于东明,王强(206) |
| 毒鼠强急性中毒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透明质酸酶的变化及意义 |
谭光林(210) |
| 国产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疗效的长期随访 |
庞占泉,张维君,高竞生(213) |
| 综合ICU晚发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细菌学耐药性的调查研究 |
刘德新,王育珊(215) |
| 肾移植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及对策 |
吴学杰,韩青(218) |
| 肝移植后急性造血功能停滞4例报告与文献复习 |
李威,牛玉坚(221) |
| |
| 复苏与心血管急救 |
|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一) |
刘瑛琪(36) |
| 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UA/NSTEMI)诊治的现代观点(上) |
钱方毅(41) |
| 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UA/NSTEMI)诊治的现代观点(下) |
钱方毅(99)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二) |
刘瑛琪(104)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三) |
刘瑛琪(159) |
| 2005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解读(四) |
刘瑛琪(224) |
| |
| 应急与灾害救援 |
| |
| 电力系统电损伤院外急救网络建设——援救医学的新模式 |
虞剑华,陈国华(47) |
| 开滦创伤急救模式在煤矿创伤中的应用 |
李晓岚,高景利(49) |
|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队的创建及医学实践 |
郑静晨(107) |
| 电击伤的院前急救 |
郭瑜峰,李梅,赵琳,陈国华(165) |
| 国外地震灾区紧急医疗救援实施对策 |
吴学杰,郑静晨,侯世科(167) |
| 对非典时期院外急救应急转送救治的思考 |
刘向,郭亦侬,樊辉(227) |
| 对美军信息化卫勤保障应用的探讨 |
吕明,高云,薛爱英(230) |
| |
| 临床经验 |
| |
| 尼卡地平治疗重症高血压临床观察 |
田晓岚,徐可钧(51) |
| 急性胆囊炎腹腔镜切除的应用 |
梁家铭,刘四清(53) |
| 热炉灰烧伤气切套管滑脱治疗体会 |
高景利,李晓岚(55) |
| 警惕"潜伏期" |
陶永娴(40) |
| 小儿烧伤惊厥的救治 |
吴丰磊(46) |
| 可来福输液接头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临床应用 |
陈朔华,张晖(110) |
| 泮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比较 |
李颖,李志强(112) |
| 急性有机磷中毒117例临床治疗分析 |
张志博,梁文胜(114) |
| 奥曲肽救治非曲张静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
李颖,刘晓阳,王丽强(170) |
| 深度烧伤休克期切痂植皮临床分析 |
吴丰磊(232) |
| 老年急性颅脑损伤254例临床分析 |
冷玉田(233) |
| 咳嗽变异性哮喘误诊原因分析 |
黄岩(234) |
| 有机磷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的救治 |
李仙义,徐清锋(235) |
| |
| 急救护理 |
| |
| 突发群体食物中毒的急救护理流程设置 |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56) |
| 灾害救援中手术室的设置与管理 |
陈晓阳,高歌,孙玲,公静(171) |
| 浅谈家庭急救呼叫系统在航天总院院前急救中的作用 |
叶丹(164) |
| 救援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与培训的探讨 |
张利岩,高歌(237) |
| 院外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多次室颤抢救成功护理体会 |
张颖(238) |
| |
| 综述 |
| |
| 血管加压素在院外抢救心搏停止中的应用 |
王鹏(58) |
| 论质控管理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作用 |
王卯池,李金年,李继良(116) |
| 心肺复苏中的溶栓治疗 |
黄文凤,朱继红(173) |
| 急性毒鼠强中毒的诊断和院前治疗 |
邵小颖(240) |
| 我国大中城市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现状及其建设的探索思考 |
凌小凤,韦波(243) |
| |
| 重大突发事件回顾 |
| |
| 近期主要国际灾难救援回顾(一) |
雷欧(60) |
| 近期主要国际灾难救援回顾(二) |
雷欧(120) |
| 近期主要国际灾难救援回顾(三) |
雷欧(191) |
| 近期主要国际灾难救援回顾(四) |
雷欧(255) |
| |
| 会议信息 |
| |
| 2006年中国·国际第四届救援医学论坛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级研讨会七月于唐山召开 |
(62)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稿约 |
(63) |
| 2006年中国·国际第四届救援医学论坛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30周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级研讨会胜利闭幕 |
(123) |
| 中央企业应急管理和预案编制工作现场会在南京举行 |
(151) |
| |
| 消息 |
| |
| 武警总医院副院长郑静晨获一等功 |
(68)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创刊(90) |
(90) |
| 第一届中国急救、急诊医师行业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
(109) |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委托中国医师协会举办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征文的通知 |
(133) |
| “减灾始于学校” |
(201) |
|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委托中国医师协会举办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征文的通知 |
(229) |
| 《中国灾害大事记》(2001-2003)已正式出版 |
(242) |
| 2006年1-6月全国安全生产简况 |
(248) |
| 2006年国际减灾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献辞 |
(250) |
| |
| 读者。作者。编者 |
|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科学家社会学家指导委员会 |
(80)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简介 |
(87)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稿约 |
(98) |
| 小资料 |
(103)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119)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简介 |
(137)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年(第2卷)征订启事 |
(140)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在线投稿系统即将投入使用 |
(169)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科学家社会学家指导委员会 |
(177) |
| 本刊对文稿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的要求 |
(180) |
| 中国医师协会急救复苏专业委员会简介 |
(183)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187)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稿约 |
(190)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 |
(198)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稿约 |
(209) |
| 本刊对四舍五入的要求 |
(231) |
|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7年(第2卷)征订启事 |
(231) |